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纵横传媒 >> 传媒研究
中国新闻奖评委兰海燕:寻找经济报道新引擎
日期:2015-06-01 来源: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本页

  编者按: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中国制造2025”等新鲜词汇“闪亮登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推动人们闯新路、创新业。媒体该如何讲好创业故事、弘扬创新进取、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呢?第23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工人日报文化周刊部主任、高级编辑兰海燕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新闻同行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开展新闻报道的新思路。

  关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互联网+”等新型创业形态

  有别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在新的发展阶段,媒体要更多关注新型创业形态,更多关注创业中的创新,认识到“创业、创新、创优”的辩证统一关系,明晰创业是基础、创新是手段、创优才是目标。

  如今,“创客”正在大江南北走红,咖啡阅读屋、众创空间,许多年轻人的奇思妙想,正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支新军。对此种“高手在民间”的创造,媒体自然应当多加关注。而年轻创业者的“互联网+”选择,同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此方面,如贵州推出“互联网+创客+乡土”,“让贵州的产品出山,让众多青年出彩”就是值得关注的模式。正如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所言:互联网+新闻,成为网络媒体;+零售,成为电子商务;+金融,成为互联网金融……谁能预料,“互联网+”明天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何种惊喜,带来怎样的经济创造方式的变革?这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每一点探索积水成渊,势必深刻影响重塑传统产业的行业格局。这也自然应当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培育新亮点的重点关注。

  关注“中国制造2025”的主体:普通人劳动技能等层面的“创业创新”

  马桶盖海外抢购,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一个现象,也最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制造面临的现实尴尬。“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让人们意识到,中国制造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必须迈向中高端,须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在这种情况下,媒体需要更多关注,推进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然而,在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思维定式中,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要政策、要资金画上了等号,往往忽略技工才是中国制造的主体。引进先进技术却生产不出高质量产品,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包括工人技能水准在内的工业文化是否厚重的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在实施创新上仍面临创新人才短缺等问题,媒体要着力关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注建设一个能够支撑起中国制造的技工队伍培育体系,促进亿万职工在岗位创业、在岗位创新。工业文化最终物化在工人身上,实现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业创新,在科技创新中当“创客”,才能尽快实现“中国制造4.0”。

  关注创业创新之路的荆棘艰辛:“孵化箱”的温度、湿度,体制机制障碍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尽管可以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但创业、创新之路毕竟布满荆棘、充满艰辛,需要各方“孵化”、媒体关注——

  各级政府出台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是否落地,是否真正打破了“弹簧门” “玻璃门”,搭建了各种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重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多样化的组织体系、立体化的服务体系,缓解初创型企业融资难题”——政府的承诺、努力进展如何?商业银行的“创业歧视”是否消减?

  面对“信息经济”相关专业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相关产业扶持资金作用发挥不显著等问题,有关方面是否正在着手改观,以优化“孵化箱”的温度、湿度?

  初创企业在包括优秀人才引进中的户籍、子女就学等公共服务供给,税费减免等创业创新政策是否能够落实?

  社会是否正在营造出宽容失败、尊重创业、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和创新文化?

  这些,或许都可以用事件的方式呈现,成为激活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每个细胞、进而汇聚成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的媒体报道的内容。(兰海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