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6.石家庄日报社 赵石星
日期:2017-09-25 来源:河北记者网 字号: 打印本页

赵石星。

  一、详细事迹介绍

  掐指算算,来报社工作将近13年,我上夜班做编辑这个行当的时长也已超过了4年。记得2005年刚来石家庄日报社的时候,夜班编辑所在部门还不叫新闻出版中心,而是被习惯地称为“总编室”,在报社工作的很多年里,不止一次有好朋友好奇地问:“‘总编室’不就是总编呆着的地方么?”说这话时言语间是丝毫不加掩饰的疑惑。

  在新闻单位里,夜班编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份工作挑战着生命昼伏夜出的自然法则,我们这些夜猫子总是在万家灯火的时候走上工作岗位,总是在一座城市都进入梦乡后孤单地走在回家路上;我们同样被称为报纸版面的最后一道“把关人”,见证着每一条新闻稿件成熟见报,看稿、编稿、组版、校对、检查……天天如此,循环往复。报纸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早晨,当散发着墨香的报纸伴着新一天的阳光送到读者手中时,当读者被每一个版面上的新鲜事、突发事吸引时,我想很少会有读者注意到报眉一角那几个小小的黑体字。

  尽管我们的工作艰苦,劳动强度集中,没什么知名度,但是,就像野百合也有春天,我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首先是心里清净,工作单纯明了;其次,我们是幕后英雄,是我们把记者们白天采来的花粉,酿成了甜蜜;把各种途径汇聚到编辑出版中心的新闻素材,通过加工分类,整理编排,变化成品,奉献给读者。更重要的是,海量新闻信息,我们总比别人早知晓;国内大事、世界事件也往往是我们先睹为快;何况,我们告诉您的新闻,远比我们掌握的要少得多……

  不瞒您说,我的父母其实也是新闻工作者,父母也都在各自的报社做过夜班编辑,或许在别人眼里这样的家庭更可以称之为“新闻世家”,但在我已经故去的母亲眼里,她的老公,我的父亲“除了上夜班,家里的生活日常什么都不干,甚至油瓶子倒了都不会扶”。

  不过母亲并没有看到他的儿子干起夜班编辑这项工作,2010年的那个夏天,我的母亲因病病逝,只记得那年夏天我的记者工作节奏完全被母亲的病情打乱。以往每周一必到的部室碰头会我只是偶尔去,更多的时间是通过电话给自己的部主任报一周的采访选题,再集中两天、三天依照新闻线索下县采访。采访回来也不是赶往报社交稿,而是直奔省四院抱着笔记本电脑,守在母亲的病床前写稿子,再把稿件通过电子邮件传回编辑部,尽力做到对母亲“孝”,对报社“忠”。

赵石星工作照。

  一家两代三口人都做过夜班编辑,这样的家庭应该并不多见。或许是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或许是得益于自己做记者的经历,四年来自己做起夜班编辑工作日渐得心应手。不过要想踏实做好这项工作,家人的支持才是至关重要。

  相比其他同仁,我非常幸运的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我妻子这样评价说:“一个人连续在同一个单位工作12年不难,难得的是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夜班岗位上连续工作4年依然有心气把这个别人不愿意接手的工作一直干下去。”

  因为家人的支持,即使有碰到休息的日子,我仍然坚持过了凌晨2点再睡觉,你要问起我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上夜班,就怕白班夜班颠倒着上,那样换休的时候容易闹失眠。若是一直上夜班,生物钟倒着也好。不过正是因为来自家人的支持,我倍感亏欠,毕竟晚上上班,白天睡觉早已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与家庭中其他成员完全不同步的生活节律,令彼此的交流时间少得可怜,这看上去有些不妙,但因为心怀歉疚,就会更加用心地去经营自己的家庭。只要有时间,我必当陪伴家人。

  四年来,我在这个岗位上的体会是,头脑要清醒,选稿要公道,业务要过硬,精力要集中。想来,夜班编辑的工作,和安全生产比较相似。平安无事,则如苏轼所言“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谁也不知道你默默消除了多少隐患,即便知道也觉得平淡无奇没啥了不起。一旦出事,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错误,竟然错得那么的低级而不应该,简直让人无地缝可钻,然而想花多少钱也难以赎回。

  对于夜班编辑而言,很多人到了11点、12点就容易犯困,偏偏那时候是报纸版面最关键的时候,是报纸付印前的最后一步。几年夜班下来,要想不打瞌睡,唯一的窍门就是一定要保证好充足的睡眠,才能长期上夜班。至于如何睡饱,每个人的定义就不一样,有的可以一觉睡饱8小时,有的是中午或傍晚时分补觉2小时,还有的是在看稿时,眯眼5分钟。

  说起遗憾,其实,只要从事过夜班编辑工作的人,都有着说不完的遗憾。虽然想出好点子、制作好标题、编辑好版面和实现零差错是每个新闻编辑的不懈追求,但新闻是一项遗憾的艺术。夜班编辑对工作中每一道工序都前后揣摩,可只有第二天见到印出的新报纸、播出的新节目,才知道未能做到尽善尽美,这里那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足,又落下些许无法弥补的瑕疵。

  报人上夜班,可谓天经地义。一代报人,有一代报人的夜班故事,但别样的艰辛与况味,应是夜班编辑共同的人生质感。在精明的人看来,夜班编辑岗位含金量不高。可是,一旦这报纸的最后一道关口没把住,出的错成为坊间谈资,夜班编辑的重要性,恐怕谁都掂量得出来了。

  如果以为夜班编辑都眼高手低,只会编不会写那就错了。事实上,很多编辑都有倚马可待的功夫。只不过,夜班编辑的岗位决定了我们只能把自己的才华浸润在别人的文章中。我们习惯让文句更优美一点,标题更精彩一点,装扮的是别人的作品,心里美得却像是自己的作品一般。

  在日报社做经济新闻版责任编辑那会儿,版面上经常会有股市、证券的相关消息,有时因版面需要,上着夜班编辑稿件的我也会立马来个“子夜走笔”,对昨日的股市起伏略作点评。一边上夜班,一边赶写评论,这样的故事说来有点令报人亢奋。革命岁月“倚马”写战地新闻的那种气定神闲,铅印时代报纸老总一边写稿一边送去工厂排版的那种镇定自若,历来为新闻界后学心驰神往。时代在变,但对写评论的速度要求没有变,总是在强调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正所谓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速胜,方为真功夫。

  也许和资深夜班编辑相比,我的夜班经历微不足道,诚然,4年夜班也未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什么难以忘怀的艰辛,如果经常超负荷工作一晚上做两、三个整版甚至四个整版再加半个版,阅读超过两万字的文字,再进行细致地编辑工作算得上是一种“艰险”。

  只是上夜班时间久了,我会渐渐习惯于深居简出、晨昏颠倒的生活,正午的阳光变得热烈而让人不适,白天大街上的汽车,也有些过分得繁忙和喧嚣;上夜班时间久了,我会渐渐习惯在朋友们玩性正酣时抬手看看表,抱歉地说一声“我先走一步,上班可不能迟到了”,然后扔下身后一声声的埋怨,拔脚赶到单位,我会渐渐无缘于晚餐后的阖家欢聚时光,甚至一次也没有见过孩子伴着我讲故事的声音慢慢睡去的模样;上夜班时间久了,我会习惯回到家躺在床板上,还在纠结那已经核对斟酌多遍才付印的文字,一晚的惴惴不安,一颗心要到第二天上班后见到编辑部风平浪静后才会放下……

  下夜班后的回家之路,往往也充满了意外。一次正在东二环上开车快速行驶,不意眼前有一人竟东跌西撞地在内侧逆向走来,估计是喝醉了酒。幸好当时头脑清醒也没愣神,霎时一打方向盘便与他擦肩而过,随后惊出一身冷汗。至于被晚间大卡车遗洒的大玻璃碴刺破轮胎、被假出租车司机用假钱找零诸事,不过些许烦恼,给夜班生活增添一点辣味罢了。

  曾经有人说,当一件事成为你的饭碗的时候,这件事过往所表露的光鲜都会渐渐被实际打磨得只剩下枯燥和辛苦。那么反过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当日复一日的枯燥和辛苦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有一天再回首,发现那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我想,每一个做过夜班编辑的报人,应该都不会忘记那些披星戴月上下班的日子,不会后悔选择那些痛并快乐着的夜晚。

  作为一名夜班编辑,突出的个人事迹基本没有,有的只是甘为他人做“嫁衣”,乐而忘忧心底宽的这种精神。

  二、主要荣誉和受奖情况:

  1.荣誉称号:

  无

  2.作品获奖情况:

  编辑作品《土地“托管”求解种粮困局》获第三十一届(2014年度)“河北新闻奖”一等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