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详细事迹介绍
黄建,男,1976年6月出生,衡水市桃城区人,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在衡水日报社工作至今。初为《衡水日报》编辑,后参与创办《衡水日报·晨刊》《衡水晚报》,现为衡水晚报要闻部主任。第十届河北省青联委员。
1、工作经历
《衡水日报》阶段:最初任政教部组版编辑,从事版式设计。所设计的《衡水日报》1999年元旦版面被评为“中国地市报好版面”。后转为责任编辑兼记者,负责人物、城建版面,并对领导活动、重点专题采访报道。主持的《揭丑热线》专栏受到各级领导和读者的好评,另有多篇作品获奖。
《衡水日报·晨刊》阶段:2001年,参与创建《衡水日报·晨刊》。从事过本地新闻、国内国际新闻、文化、法制、服务等多种版面的编辑工作,打造出《暗访实录》《高墙内的忏悔》《法制评说》《衡水历史上的名人》等一批受欢迎的栏目,其间所编发的稿件《挥锤砸掉“一百万”》获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另有20余篇新闻获得省级以上新闻奖。
《衡水晚报》阶段:自2007年《衡水晚报》创刊以来,作为骨干力量、管理者,我白班夜班连轴转,白天组织记者采访,晚上安排版面,要负责晚报24个版中一半的版面,同时还要带好全报社最大的一支记者队伍,工作强度极大。除个人作品依旧每年获奖外,组织采写刊发的重点新闻如“三年大变样”“我说创城新变化”等,重大典型报道如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亿万村官”王文忠、“上校村官”王晓勋、义务打扫厕所28年如一日的退休干部许久志等,舆论监督新闻如夜查注水肉、暗访医疗垃圾流向等,关注社会民生系列如饶阳“爬行人”、毒蘑菇致多人死亡事件等,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各级领导关注,为推动地方建设发展、改进干部作风、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解决群众生活工作实际问题起到了助推作用。在重大活动或事件报道上,如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成功组织大家连续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创造了新队伍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奇迹。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还曾亲身赴四川灾区采访,冒余震,战高温,克服通讯不畅等重重困难,迅速及时地传回大量稿件图片,圆满完成任务。因此,2008年7月,被中共衡水市委市直工委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后又成功组织了对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报道,同时突出了衡水干部群众、赴灾区志愿服务人员无私援助的热情,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走转改”活动中,积极组织策划,开设“走在基层”“走基层看变化听民生”等一批栏目,并带队深入基层,采写编发了《在奔波中唤醒城市》《75岁村支书的一天》等一批读者反映强烈的作品。其后,围绕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河北省首届园博会等重大活动,主动策划,细致安排,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报道。
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组建晚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关爱福利院孤残儿童,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和城市建设,为困难人群捐款捐物,联合团市委、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等筹资开展不同规模的爱心行动,在“冬天温暖行”“星星火爱心助学”等系列活动中,累计捐助贫困学子已逾3000人。“笼中人”冯文忠、“巨乳症”患者杨文素、饶阳县“爬行人”家庭、身残志坚的刘石红、带着患病母亲上学的闫希来等贫困人群在我们的关注下,生活境况得以改善。
因工作表现突出,多次获得各项荣誉:2008年7月,被中共衡水市委市直工委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12月,被衡水市委、市政府授予“衡水市奥运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记三等功;2012年10月,被衡水市委、市政府授予“2012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11月,被评为衡水市首届“德业双优”新闻工作者……截至目前,累计已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
黄建工作照。
2、工作思路
舆论导向正、稿件把关严,当好坚守阵地的“守门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准则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断加强学习,密切关注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和重要时政,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敏锐感和洞察力;同时,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百姓生活,在全市重大决策与市民利益结合点上做文章,既为大局服务,又为群众分忧。
晚报创刊以来,我参与策划、组织编发的《懒散干部上班玩游戏》《恨不得插翅飞过衡水》等一系列舆论监督稿件,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予以批示。同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让晚报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精心制标题、版面巧安排,乐为新闻背后的“工程师”。从事编辑工作,有人认为没有错字错句就行了,记者写的稿子质量好坏和自己没关系。但我认为,提高报纸质量需要记者的努力,更需要编辑做好幕后工作,乐为新闻背后的“工程师”,为他人“做好嫁衣”。
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我深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在吸引读者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凡是重要稿件都要在标题的制作上下一番苦功,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在安排版面方面,和其他编辑共同努力,一方面统筹稿件的编排位置,另一方面在版面的美化、亮化上不断创新。
在报社评议部评选出的好标题、好版面中,我的作品多次受到表扬,这更激发了我加强学习、努力工作的动力。
辛苦没关系、累些也无妨,甘当工作一线的“老黄牛”。自从到晚报要闻部工作以来,白天晚上连轴转很辛苦,虽然不能像别的父亲一样给孩子辅导功课,虽然有时候的晚饭只能在办公室吃泡面,但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能和同志们一起充满激情地工作,一起为新闻事业增光添彩,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要闻部任务重、责任大,无论是白天汇集线索、分配采访,还是策划新闻报道、谋划采访对策;无论是晚上安排稿件、设计版面,还是制作标题、统筹整体,和部室同仁团结进取、兢兢业业,力争做好每一个环节。
2011年夏天,几个大雨倾盆的夜晚,衡水市区内涝严重,我及时果断地决定和记者共同前去采访,趟着最深处没腰的积水走遍市区,已是深夜1时许,等我们拖着两脚泥赶回报社,并将稿件配图片签发上栏直至核红后,已过凌晨4时30分。一想到群众的笑脸和他们对晚报的信任,想到晚报担当的“群众社会生活中的主心骨”重任时,我认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言传带队伍、身教树精神,永做培养新人的“铺路石”。 近几年,由于工作需要,编辑部增加了一些新同志。特别是我主管的要闻部,新同志有十几名,他们有知识有活力,但经验不足,容易走弯路。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我从基础工作入手,建立了新闻线索统一汇集和分配、稿件汇报、重点报道策划、业务学习等多项制度,用好的制度规范采写流程并培养记者的创造性。同时,在部室中加强“三贴近”教育,定期组织部室内部业务学习,和同志们共同分析报道得失、交流采写体会。科室内部形成了和谐、融洽的业务研讨氛围,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3、驻村扶贫
落实上级要求,推进精准扶贫,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从2016年开始,按照衡水日报社党委的安排和部署,我和另外两位同志到阜城县码头镇刘辛庄驻村扶贫帮扶。一年多来,工作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要求,带着感情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民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采取座谈、走访、入户等多种形式,摸清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并针对贫困户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
我们到衡水科技学校和农科所请来专家,把课堂设在农民身边。积极联系邮政部门,投资4000多元,在村里建设起村邮乐购电商平台,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利用回衡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与招工中介取得联系,将搜集到的信息在村里显要位置发布,方便群众外出打工。积极与县残联联系,为残疾贫困户免费赠送了拐杖、轮椅等生活辅助工具。协调衡水市五院医护人员赴刘辛庄村义诊,针对4户贫困家庭病人的实际情况,五院予以免费治疗。积极跑办、多方筹资4万元,为进出村庄的水泥路铺上了便道砖;在市县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投资40多万元,全面改造村内道路4000米。联系爱心企业家,救助因病致贫的张润波一家,目前,张润波的女儿已经顺利考上研究生。大力实施光伏脱贫产业,为刘辛庄村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到2016年年底,全村46户贫困家庭有42户实现了脱贫目标,剩余4户贫困家庭将在今年实现脱贫目标。
总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将继续把全部热情和智慧奉献给我所钟爱的新闻事业,扬帆起航,无惧风雨!
二、主要荣誉和受奖情况:
1.荣誉称号:
2008年7月,被中共衡水市委市直工委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2008年12月,被衡水市委、市政府授予“衡水市奥运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记三等功
2012年10月,被衡水市委、市政府授予“2012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3年11月,被评为衡水市首届“德业双优”新闻工作者
2.作品获奖情况:
2002年5月,稿件《挥锤砸掉“一百万”》获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