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82.河北科技报社 刘永斌
日期:2017-09-25 来源:河北记者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刘永斌。

  一、详细事迹介绍

  “农民身边的贴心人”、“为农解忧的‘救火员’”、“助农增收的服务员”,这是许多农民对刘永斌同志的评价,也是他多年来新闻工作实践的真实写照。

  他1996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2001年考入河北科技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在与新闻为伴的17年间,他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新闻工作宗旨,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一直奋战在“三农”报道第一线。他走田间、钻大棚、转养殖场(户),辛勤耕耘,两袖清风,钻研业务,开拓创新,采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其中一篇作品获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近20篇作品分获河北省新闻奖二、三等奖及全国科技报系统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一个专栏在全省报纸综合质量评比中获优秀专栏奖。

  在近年来新闻改革创新实践中,他还参与创建了我省首家“河北科技110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专家服务平台,创建专家咨询微信群4个、专家咨询QQ群5个,解答农民政策疑难及种养难题3万多条(次),组织专家下乡现场解难、技术讲座、培训50余场(次)。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

  1、责任担在肩上

  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他始终把责任放在第一位。

  农民无小事。由于社会的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留守农村的农民多为“3860”人员,政策、法律意识欠缺,遇到问题,许多农民都把报社当做他们的“主心骨”。他在担任《民事民情》版责任编辑期间,每天都要接到许多农民反映问题的来电、来信,问题涉及村“两委”换届、林地权益、宅基地拆迁、土地流转、婚姻继承等方方面面,希望报社为他们撑腰、打气。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小纠纷极易引发群体矛盾。

  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了当好调解员,他通过购买书籍、向专家请教等方式,全面学习了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拆迁、婚姻继承等涉农方面的政策、法规。既在《政策顾问》专栏中,系统地向农民解读相关政策、法规,又针对读者来电、来信中反映的问题,通过电话耐心为读者解疑释惑。对电话中解决不了问题,又通过内参、向当地有关部门写信等方式反映给有关部门,最终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他始终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模范遵守新闻纪律,帮忙不添乱。每次采访,他都务求采访当事双方、周围群众和当地有关职能部门,还原事实真相。在采访中,不但从不吃拿卡要,而且还拒绝当事方给出的各种利益、诱惑。面对各种威胁,他始终顶住压力,客观反映。由于熟悉政策法律、报道内容客观真实,多年来,他采写的报道,没有一篇因内容失实出现纠纷,所反映的问题基本都得到了圆满解决,将这些社会矛盾消灭在了摇篮中。同时,他采写的数百篇报道从没有出现过有偿新闻、失实、虚假问题。

  此外,在编辑的1000多万字的稿件中,他还堵住了大量差错和虚假新闻。有的是几年前的照片重新配文、有的是无中生有、有的是网上摘抄、有的是数字差错……其中,有的专家也不乏忙中出错。

  2014年6月,他在编发一位专家有关羊螨防治的稿件时,发现文中所用害获灭的剂量为“0.3毫克/千克体重”,感觉剂量偏大,遂与专家沟通,最后专家确定,是其在录入时因疏忽少敲了一个“0”,“0.3”应为“0.03”,避免了农户按其操作而造成损失。

  多年来,正是凭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一心为农的情怀,被许多农民亲切地称为“农民的贴心人”。

刘永斌工作照。

  2、业务抓在手上

  作为一名面向“三农”的编辑记者,这些年来,他始终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报纸定位,精心策划新闻选题,创作新闻精品。

  2005年,针对我省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他参与策划了《蜜蜂行动》大型系列报道。上北京、走天津,探科研院所、访专家权威,不但为农民关注的难题找到了答案,而且带回了一批适合在我省推广的最新科技成果。《谁拖了奶牛养殖的后腿儿》等报道见报后,由于主题抓得准,技术先进实用,对农民增收有很强的指导性,深受读者欢迎。该系列报道获得2005年度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

  2010年,时值我省农村新民居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新民居建成什么样?资金从哪儿来?土地如何解决?怎样与转变生产方式相结合?针对这些问题,他又参与策划了《走进燕赵新民居》系列报道。通过多地走访调查我省有代表性农村新民居的地区,采写了《多种模式巧破资金难题》《转变方式住得好又要富得了》等报道,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分析了我省农村新民居建设现状,对新民居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多种解决思路,对各地农村新民居建设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文章见报后反响强烈,许多读者纷纷来电请教新民居的设计方案。该系列报道获2010年度河北省新闻奖二等奖。

  除了关注热点问题,他还把向农民普及、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难题作为自己的追求。与全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建立联系,建成了200多位各行专家在内的专家库。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名专家型的记者。

  读者每次咨询种养难题,他都会及时联系相关专家帮助解决。

  2013年8月30日,他接到肃宁县龙堂村读者岳满意反映,当地七八个村的棚室西红柿秧苗,大面积出现不明原因死苗现象。当天他便赶到龙堂村。通过实地调查,实际情况比报友反映的更严重。他当即携带病株、育苗盘的营养土返回石家庄。第二天,找到河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王国华研究员。王国华对样本和营养土仔细检查后分析认为,病害的可能性不大,但要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9月2日,他又携带样本赶到保定,请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孙茜和李红霞对病株和营养土进行实验室检验。9月6日,检验后终于找到了病根儿。西红柿死苗并非病害,而是育苗盘中的营养土酸性太大所致。他立即将结果和补救措施反馈给当地菜农。

  由于及时解决了菜农的难题,不但为菜农减少了损失,也让报友在当地菜农心中的威望更高了。刘永斌据此采写的《西红柿烂根为哪般》见报后,让更多的菜农开始关注蔬菜育苗基质问题。

  2015年,我省芦笋种植如火如荼。6月25日临近中午,赵县报友张江波来电求助,称其好友李卫国种植的300多亩芦笋黄尖严重,叶片皱缩,有的干枯死亡,希望专家前去指导。

  他马上邀请河北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戴素英、省农技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杨大俐、董秀英三位芦笋专家,当天下午便来到赵县南柏舍镇俞家岗村。

  李卫国投巨资种的这300多亩芦笋,原本2015年就会上产量了,但现场高矮不一、枯黄一片的景象,让专家们心痛不已。当年芦笋市价高挺,如果问题解决不了,李卫国将损失巨大。

  专家们刨土挖棵,仔细诊断,确定为蓟马为害和管理不当原因,当即给出解决办法,以及后续管理措施,让李卫国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刘永斌据此采写的《芦笋遭殃缘是蓟马惹祸》报道,及时准确、技术先进,对当时的芦笋生产有很强的指导性。

  为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形势,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更好、更快地为农民服务,2009年,刘永斌又参与建设了我省首家“河北科技110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专家服务平台,并创建了100多个县级“河北科技110惠农援助服务中心”工作站、4个专家咨询微信群、5个专家咨询QQ群。农民遇到生产难题,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将植株病害或者畜禽解剖图片上传到群里,很快就能得到诊断结果和防治措施。几年来,他通过多种方式,共解答农民政策疑难及种养难题3万多条(次)。

  为更好地助力农民增收,2010年以来,他每年都根据农时和读者反映的问题,多次组织专家下乡,现场为农民解难题和技术培训。每次专家下乡,他都要多次组织协调,既要看农民的时间,又要协调相关专家,很费一番工夫。

  2016年3月18、19、20日,他经多方联系、组织,邀请专家辗转大名、任县、行唐三地,针对当地主导产业出现的问题,在田间、村委会广场、农家大院举办了4场(花生、大蒜、麻山药、红薯)技术培训,到场农民500多人。虽说辛苦,但每到一处,当看到相邻村镇甚至是相邻市县的农民不辞辛苦地赶到现场认真“学艺”的场景,他的心里就很满足。

  至今他已组织了50多场(次)专家下乡,每次专家下乡,他都是一个人既录像又摄影,还得采写稿件。而据此采写的如《“说”花生“道”大蒜专家支招儿保高产》《瓜果管理问题多专家把脉细评说》《苹果矮砧密植省事儿又增收》《“漏斗”上种粮杂交谷子强》等50多篇文章,因技术先进、指导性强,深受读者欢迎。

  3、善良永驻心间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除了爱岗敬业外,他还时刻在日常生活中克己修身,传播正能量。

  他为人诚实善良,乐于助人,不求名利。对待同事,他如同兄弟姐妹。每当同事有婚丧嫁娶的事,他都来帮忙,有生病住院的,他都去慰问看望。

  他在孝老敬亲方面堪称模范。2009年爱人因癌症住院,他的日子里便没有了白天黑夜。每天加班忙完工作,他就去医院陪护,同医生商讨治疗方案、照顾爱人起居,直到爱人去世。3个月瘦了20多斤,他的付出让所有亲属都甚为感动。都说“两姨亲不算亲”,但他自爱人去世后,跟岳父母家走得更近了。他常说“老人没了女儿,但他们还有我这个儿子”。每年他都经常带孩子去看望老人。如今,他们的关系比过去处得还要亲。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5年,他的岳父又因间质性肺炎来石住院,因病症危重,生活不能自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白天忙完工作,晚上伺侯老人,第二天照常上班,一个多月时间从未间断。在伺侯老人期间,他多方联系多家医院的专家协调治疗方案。因照顾周到、治疗方案得当,使曾被下病危通知书的老人终于康复出院。这个结果让主治医生都连称奇迹,老人逢人便说,是这个女婿让他捡回了一条命。

  对待报友,他也是个热心肠。他积极参与报社建在全省各地的100多个报友会组织的活动。每当报友或其周围的乡亲遇到生产生活难题,他都会积极想办法解决。由于热心、善良,他与许多报友成了知心朋友。

  刘永斌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正直善良、诚信友善、勇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力求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虽没有多少耀眼的光环,但于心无悔,尽管前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依然砥砺前行。

  二、主要荣誉和受奖情况:

  1.荣誉称号:

  2002~2015年,7次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

  2.作品获奖情况:

  系列报道《蜜蜂行动》获2005年度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

  系列报道《走进燕赵新民居》获2010年度河北省新闻奖二等奖

  《种谷子省事了》获2005年度全国科技报系统优秀作品一等奖

  2002~2015年,7次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