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新闻人追梦新时代
信仰与力量
日期:2019-09-06 来源:河北记者网 字号: 打印本页

  在管中三附小的门口,有一位穿着红马甲的老人,无论烈日风雨,每个工作日的早晨都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疏导交通,维护学生们进入校园的秩序和安全。

  5月7日早上七点,拍摄团队在学校门口,第一次见到老人。他和我们简单打了招呼,便很快的投入到志愿疏导服务中。

  这位老人叫马贺年,今年76岁了,是廊坊市第六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等待孩子们安全入校后,马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他位于六中教职工区的家里。穿过窄窄的一条过道,转身进入一间低矮的平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读书室,里面摆着各种图书和几张小课桌。继续往里走,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间房子都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有老年人文娱活动的房间,有孩子们锻炼身体的房间……马老师说,他和老伴平均每人留15平米的住房,剩余的355平米,献给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和好孩子快乐班使用。

  在和老人的谈话中深入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粮食资源不足。他和妻子每人每月供应29斤,一儿一女每人每月供应24斤。号召家人节约粮食,三年节约细粮168斤,粗粮307.5斤,并上交国家粮库。旧粮本和存粮证是老人给后代的传家宝。

  改革开放中期,家里的钱包鼓起来了。马老师时常拿出岳父王作兴的《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给儿孙们看,给孩子们讲岳父的英雄事迹。1947年,老人的岳父王作兴在廊坊市永清县北关一场战斗中负伤,左臂和肺部中弹。他的遗嘱是:“我们是共产党员家庭,为人民服务要有‘三献’精神——献钱、献身、献心。我卖掉全部家产交党费,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一颗红心永向党。”

  每每讲到岳父的嘱托,老人的情绪总是非常激动。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共产党员家庭的使命感,那份来自老人骨子里为人民奉献的一腔热血,点燃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马贺年铭记嘱托,不忘初心,以身作则。1967年从师范大学毕业,他投身教育事业40载。退休后16年,举办了“马管事儿”校外辅导站,组织6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40多名退休教师志愿者,帮扶农民工子女、低保家庭子女、英烈子女等1200多名。他每月退休工资5000元,拿出3000元做志愿。投资48万元,印制《弟子规》、《孝经》、《治家格言》等国学教材八万册,供孩子们学习阅读······

  环顾老人房间里,挂满墙的锦旗和荣誉证书见证了老人一路走来令人敬佩的光辉历程。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是一位普通老人的爱心与奉献,这是一名基层人民教师的职业坚守,这更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廊坊广播电视台 杨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