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传媒人物
“我是记者,也是一名救援队员!”
日期:2021-07-3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本页

  直到跟着救援队在河南卫辉发回现场报道,报社才知道了赵炜烽另一个身份——

  “我是记者,也是一名救援队员!”

7月24日,赵炜烽在卫辉市汲水镇营救被困群众。北京蓝天救援队 供图

  7月27日晚上10点,历经736公里、8个多小时的车程后,赵炜烽终于从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回到了北京。

  “我是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记者,同时也是蓝天救援队一名救援队员!”在赵炜烽从救灾现场发回的视频中,他如是介绍自己。

  在此之前的120个小时里,作为北京蓝天救援队第二批救援行动的志愿者,赵炜烽一直在灾区一线开展救援行动。

  “水有2米深,能把人整个淹下去”

  7月22日22时,赵炜烽与其他队员在北京市房山区紧急集合,连夜出发,第二天中午到达急需救援的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

  到达灾区之前,赵炜烽和队友做了充分的困难预计,但没想到实际灾情更加严重。“积水水质浑浊,气味刺鼻。我们所救援的地方,自来水已经完全中断。”赵炜烽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部分地方的水有2米深,能把人整个淹下去。”

  7月23日21时,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赵炜烽和队友们用冲锋舟营救困在家中的受灾群众,成功将一名老人从被困民居中顺利救至安置点。

  针对灾区各户面临的实际险情,救援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急救措施。“比如,在营救一位80多岁老太太时,我们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很不好,通过破窗方式把她救了出来。还有一位群众腿部刚动了手术,完全不能沾水,大家就用梯子把他从深水里抬到冲锋舟上。”赵炜烽告诉记者,每一家的困难都不一样。

  救援之后,休息成了新的挑战。“大家累了一天,只要是看到稍微干点的空地,铺上防潮垫躺上去就直接睡了。”赵炜烽说,“灾区用电不稳定,一旦停电蚊子虫子就会咬个不停。”

  “我有一种‘战地记者’的使命感”

  其实,最初赵炜烽并没有将加入蓝天救援队的消息告诉单位。“直到跟着救援队到卫辉发回了现场报道,报社才知道了我另一个身份,大家都非常支持。”赵炜烽说。

  赵炜烽是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新媒体部记者,平时主要负责《人民法院报》“两微一端”的采编工作。

  凭借着记者的敏感,赵炜烽在出发之前带上了无人机。在救援现场,小小的无人机不仅为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传回了灾区现场的实时照片和视频,也让赵炜烽成为一些媒体的临时通讯员。更重要的是,无人机拍摄的素材还成为救援指挥部研判灾情水位、派遣救援人员的重要数据来源。

  “以一名救援队员的身份到达灾区一线,让我有一种‘战地记者’的使命感。”赵炜烽说,记者的身份让他在救援活动中有了许多不同的视角与感触。

  “在救援活动中,记者的职业性时刻提醒我不要着急,要确保获取的信息客观真实,要确保信源的可靠性。一线的经历也让我获得更多救援经验,提升了科学救援的能力。”赵炜烽说道。

  通过此次救援行动,赵炜烽也希望利用记者的身份,制作短视频推动普及救援常识。“比如伤口怎样包扎、污水怎么处理、冲锋舟如何安装等等,用短视频讲一些基本操作原理和步骤。”赵炜烽说,灾区现场许多志愿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反而让一些事情变得复杂,救援不只是一腔热血,专业知识才能让救援更加高效。(记者 樊凡 实习生 陈丹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