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纵横传媒 >> 传媒研究
媒体融合新常态下中新社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
日期:2022-03-1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本页

  通讯社自身的优势就在于“大而全”,它在发展文字、图片、视频等供稿业务的同时,还拥有包括报纸、杂志、网站、音像、电影、供版等在内的各种门类的业务平台和部门。因此,对于通讯社来讲,在媒体融合或者说融合报道中,最关键的是打通组织架构和采编流程,建立有效且高效的采编体系。而这也恰恰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难点。

  媒体融合发展,既是一场由技术迭代推动的媒体内生转型,也是一场由国家层面谋划和推动的深刻变革。2014年被称为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媒体融合元年”。经过近8年的探索实践,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正步入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所谓媒体融合,业内较普遍的解读是: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载体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打通采编流程,整合报道资源,在手段、渠道、人员和用户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一体化的报道方式,让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媒体业务真正做到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媒体业务仍然各自为政,不但浪费资源,而且无法取得最佳传播效果,最终导致用户流失、市场丧失、阵地丢失。

  中国新闻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如何聚焦通讯社主业,构建全媒化业务布局,走出具有通讯社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近年来,无论是中新社总社还是分社,都在就媒体融合发展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构建调度顺畅、运作高效的采编体系

  通讯社自身的优势就在于“大而全”,它在发展文字、图片、视频等供稿业务的同时,还拥有包括报纸、杂志、网站、音像、电影、供版等在内的各种门类的业务平台和部门。因此,对于通讯社来讲,在媒体融合或者说融合报道中,最关键的是打通组织架构和采编流程,建立有效且高效的采编体系。而这也恰恰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难点。对此,中新社在思考和摸索中逐步推进改革和优化。

  以中新社河北分社为例,融合报道要打通采编力量和报道资源,对选题线索、采编力量等进行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团队合力,避免各自为政、重复低效。2018年年初,河北分社对原来的文字电讯通稿部、摄影部、影视部等部门进行整合,成立了全新的融合文字、图片、视频、新媒体以及直播等媒体业务内容的大采编中心,由分社总编室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融媒体采编指挥中心”来负责统筹调度。分社总编室通过每日早会、每天微信群报题统一指挥配置采编资源,实现全媒体、全流程、全天候新闻采编发布和传播效果监测。这样的工作机制,有效保证了指挥运行忙而不乱、高效有序,采编运作效率提升,融合协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为了整合全部采编资源,河北分社打破部门之间在采编业务上的壁垒,让人员在各个部门间的流动更加自由,使整个分社成为能够有效汇聚各种资源的有机体。分社还尝试借助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预热报道——《这,就是河北》等全媒体报道活动之机,由分社总编室统一指挥调度,分社全体一盘棋,团结协作,协调联动,向海内外推出具有中新特色的宣介河北全媒体报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分社采编人员的融合协作能力。

  打造全媒体采编队伍,让融合报道常态化

  在探索实践融合报道过程中,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一度凸显。实现融合报道的常态化,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到每一位采编人员。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有些采编人员融合意识不强,新媒体专项技能也有待提高,用传统写稿方式做新媒体报道的现象仍然存在,无法满足融合报道常态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融合报道大大增加了记者编辑的工作负担,很多时候因为精力不够,不能把好的报道做到极致,这是目前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媒体人需要克服“本领恐慌”,提高业务学习能力,增强融合报道意识。

  再以中新社河北分社为例,为了鼓励采编人员尽快适应融媒体采编要求,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发展,河北分社在修订新闻采编业务管理考核办法时,对标总社针对分社实施的融媒体采编考核制度,开始实行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相结合的新考核办法。具体做法是,为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记者每人都分配和制定了一定数量的新媒体稿件考核任务,并对微信和直播的完成予以额外奖励,并且在获奖稿件奖励方面同样对标总社,在总社获奖的各类新媒体稿件与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获奖稿件同等奖励。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为每位采编人员设定了合理的、可量化的新媒体考核指标和奖励办法,形成了以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鼓励采编人员进行融合报道,逐步增强全体采编人员的全媒体新闻传播意识及融媒体采编意识。通过实施和运转,一线采编人员逐步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发展,并主动按照融媒体业务的发布规则采写稿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媒体业务融合发展。与此同时,采编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一支具备全媒体采编播技能的合成军初露峥嵘。

  发力全媒体矩阵,扩大对外传播中的融合效应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中新社借势媒体融合,发挥自身优势,在原有业务门类和平台基础上,致力于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进一步凸显了融合效应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报道中,中新社充分调动文字通稿、图片、视频、特稿等传统供稿业务,中新网、《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报、《中国慈善家》等中新报刊网,国事直通车、中新经纬、侨宝、华舆等新媒体矩阵以及海外供版等社内各大新闻平台,实现传统产品精准投递,新兴媒体融合发力,全媒体矩阵融合传播。

  在做强自有平台之外,中新社还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声部海外社交账号矩阵,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形成以中文账号为主、英文账号为辅的传播矩阵,在西方主流平台唱响中国声音。

  与此同时,针对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仍然存在单向传播、互动性不强、个性化不够等弱点,中新社还培育起自己的网红传播矩阵,鼐看时间、冰洁时间、新闻种草官、国际全欧了、锐说锐话、无忌有聊、婧观其变、An Sir Time等一批青年记者工作室,以及东篱下工作室、牛爷工作室、壹图工作室等特色创意工作室相继成立,并持续在境内外社交平台推出一系列脱口秀视频节目和漫画等特色创意产品,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形成了较好的舆论效果。

  中新社在核心业务层面和新兴媒体层面构建的全媒体对外传播模式,正逐渐形成各类型业务互动融合、全媒体矩阵融合传播的崭新局面。对于致力于建设全媒型通讯社的中新社而言,其正在摸索着走出一条切合中新社实际的融合发展之路。

  媒体融合新常态下,“内容为王”仍是媒体核心竞争力

  最后,要强调的是,媒体融合新常态下,“内容为王”仍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融媒体时代,传播手段不断翻新,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传播渠道愈发广泛,媒体生产流程、盈利模式、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甚至不少媒体应照转型的需要,转向“渠道为王”“产品为王”“技术为王”。对面临激烈竞争的媒体而言,“渠道”“技术”等一些因素固然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媒体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而言,内容依旧是“王者”。内容既是传媒业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传媒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共生共荣的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返璞归真”,探寻新闻之所以为新闻、记者之所以为记者的根本和真谛。为迎接全媒体变革,我们更要坚持“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把提高原创内容生产能力作为核心追求,把内容创新作为根本,注重原创,注重精品,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内容,全面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对此,今年即将迎来建社70周年的中新社,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原创,致力于成为优质内容生产、供应和传播机构。自2021年以来,中新社在继续秉承“国家视野+中国立场”的报道原则,践行“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中话西说”的中新风格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全力打造了集针对性、文史哲、学理性、通俗化为一体的原创型、融媒体、学理型国际传播品牌——“东西问”,寄望通过比较中西,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搭桥,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目前该栏目已初具品牌影响力,正逐渐成为中新社原创内容中的新翘楚。

  (作者牛琳系中国新闻社河北分社副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