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纵横传媒 >> 传媒前沿
智能传播时代虚拟与现实的交融
日期:2022-03-29 来源:新闻战线 字号: 打印本页

  2022年除夕夜,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来的穿越千年、似梦似真的古蜀文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一次成功的从现实到虚拟的融合表演,让我们看到了现实场景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的可能。

  随着5G、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的普及应用,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入智能传播时代,万物互联的“新世界”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未来。当我们身处真实与虚拟两种空间时,交往互动的方式开始出现新的转向。这样的转向有何特点、对人类的互动交往有何影响?如何应对虚拟与现实交融后带来的挑战?本文尝试就此进行一些简单分析与探讨。

  “数字交往”的形成改变互动行为方式

  有学者指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这个概念论证的问题看,它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传通。”从广义上看,人类的交往可分为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无论是哪种情况的交往,都会因为支持交往的媒介类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互动行为方式。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每一种传统媒介所支持的互动方式相对固定。

  大众传播时代,人类进行的物质交往(或者精神交往)所依托的媒介为其提供了相对固定的交往模式,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单一、可靠的传统互动方式,如写信、打电话、面对面交谈等。传统大众媒体通过所依赖的纸媒、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传受双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互动交往方式。其之所以能被传受双方认可并主动使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大众媒体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公信力同其相对发达的对传播活动的掌控能力,让参与互动的双方都能彼此放心;另一方面,传受双方对于互动的场景、文本、行为方式等要素,在互动开始以前就能得到双方的确认(如互动地点在哪里、对象是谁、互动内容是什么)。因互动的可靠性与结果的可信度很高,所以采取的互动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改变。直到互联网与传播新技术的出现,人类社会才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互动方式与互动习惯。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人类社会中的许多交往行为与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改变的核心是“去中心化”,即打破一切原有的“中心化”传播格局,让所有参与传播(交往)的主客体都获得平等的传播权限,原有的基于可靠“时空”、可信赖媒介展开的交往行为,因互联网赛博空间所具有的去中心化、打破时空、随时随地传播等特点而被颠覆,人们利用智能手机终端,通过文本、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在网络空间随时随地与人互动交流,这样的一种基于虚拟(空间)社会的新的交往,我们可称之为“数字交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我们可对虚拟社会中的“数字交往”做出定义,即虚拟社会中的“交流-行动”,而“虚拟社会是以互联网传播为背景的社会生活总体”。

  “数字交往”中“交流-行动”的实现,完全依赖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对现实社会进行的数字模拟还原。因此,“数字交往”必然会有四种维度:一是“交流-行动”涉入现实世界;二是“交流-行动”涉入虚拟世界;三是“交流-行动”涉入虚拟与现实混合的世界;四是“交流-行动”同时涉入多重的精神空间,并维持个人世界的多重实践。智媒时代到来之时,所有基于虚拟社会的“数字交往”都将重新改变人类的互动方式,而互动行为必将发生在虚拟与现实彼此交融的环境中,这种“似梦似真”的互动交往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感知与全新的生活样态。

  虚拟与现实:互动时空的场景转向

  任何互动的方式都必须基于某个环境(场景),要真正理解智能传播时代的互动转向,首先必须对当下数字交往中的“交流-行动”场景有一个科学的认知。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体量最大、保存状况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晚舞台。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VR、AR在“复刻”现实社会的场景中越来越接近真实。以VR技术为例,其实现的虚拟场景构建,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传播中不用拘泥于现有的生活场景,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模拟真实的世界甚至创造出完全虚拟的世界,将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场景加以呈现。这种“不拘泥于现有的生活场景”的功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完美地构建出来。如,2022年春晚上表演的舞蹈《只此青绿》,吸引了众多观众目光,技术人员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将舞台场景还原成《千里江山图》的画面,让舞蹈演员身处其中翩翩起舞,给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大餐。同样,三星堆青铜大面具的呈现,也采用了“跨越时空”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技术还原的历史场景中带领观众领略“三星堆”文化的魅力。

  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轻易进入虚拟时空所重构的历史长河中去亲身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这可以极大地提升传播效果。当“时空”可以轻易重构并让人“身临其境”时,基于虚拟场景形成的全新互动方式,便真正地实现了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完美融合,受众可以完全置身于VR提供的虚拟环境中,在观看与感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建虚拟形象,在融合后的新场景中与对方完成全新的互动交流。虚拟与现实交融之下的互动,为传受双方都提供了全新的感受与体验。

  虚拟数字人:交互主体的重新定位

  人类交往的客观物质对象已被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所颠覆,尤其是交互主体对象的虚拟化。AR/VR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虚拟人物从后台走向前台,在不同的领域中涌现出受人关注的“虚拟偶像”代表,比较知名的有洛天依、初音未来、柳夜熙等。这些虚拟人物的出现,再次改变了人类对交互主体中“人”这个物理属性与自然属性的认知,并进一步让“虚拟数字人”进入人类现实社会中,成为网络交互主体的对象之一。

  人工智能和最新的图形图像技术及“元宇宙”概念所掀起的“数字人”热潮,将会给每个人创造性的延续带来一种新的可能——通过上传自己的数据,尽可能地在数字环境中学习、创造、交流、反思,可以生成一个个性化的数字人。从传播学意义上看,“虚拟数字人”同真实的人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不仅能拥有同人类一样的外貌特征,也可以同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职业、喜好等自然人属性。如,抖音平台出现的元宇宙虚拟人柳夜熙,是一个虚拟美妆达人,被称为2021年的“现象级”虚拟人。虽然其出现的场景是来自抖音短视频平台,但“她”的出现却引发很多网友与互联网超级平台的关注,并对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和互动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2021年4月入驻小红书的超写实数字人AYAYI、国风虚拟偶像翎Ling等虚拟博主,凭借独特的外形得到大量用户关注,还经常分享有关穿搭、潮牌的带货笔记。这样的“虚拟数字人”已经可以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终端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流畅交流,我们既可以向“她们”提问,也可以看到“她们”分享出来的笔记心得,这已经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现实与虚拟的互动交流,而是人类交互主体重新定位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虚拟现实技术与元宇宙媒介的支持下,人类交往互动的范畴、深度、行为方式都将从现实社会向虚拟世界延伸,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将随着“虚拟数字人”的兴起不断被丰富甚至重塑。

  人机互动:感知世界的新方式

  人们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大多是通过学习的手段,通过书本、学校教育等途径获得了解世界的方法,不断积累并扩充了解世界的知识库。因此,对于知识的获取与更新便成为人类在互动交往中的重要追求之一,而这可以通过客观物质层面(如书本、学校、老师等)实现,也可以通过精神层面(如观看影视作品、听音乐或与人交流等)实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人们已经能够通过与智能机器人的互动交流来获取感知世界的新途径。

  语音交互:“人机互动”的典型方式之一

  早期“人机互动”的典型实例就是语音导航,在基于卫星定位的电子地图中置入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就可以通过语音一步步引导我们找到目的地。这种早期的“人—机”互动已经开始显现出在知识层面超出普通人的地方。另一个实例则是苹果智能手机中的Siri语音助手,Siri可以支持自然语言输入,并且可以调用系统自带的天气预报、日程安排、搜索资料等应用,还能够不断学习新的声音和语调,提供对话式的应答。Siri可以令智能手机变身为一台智能化机器人,并在一次次的“人机互动”中解答人类提出的问题,有效帮助人类提高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语音交互已成为继输入法之后,人类使用最多的“人机交互”方式之一。

  

  超写实数字人AYAYI在2022年2月9日亮相《MO Magazine》杂志,该杂志是业内首本以“元宇宙”为内容介质定位的数字杂志。

  视频交互:“人机互动”中的新潮流

  5G的商业应用变得越来越成熟,我们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很多与视频有关的日常交互应用。如,越来越多网络银行APP提供了“人脸识别”功能,极大方便了人们进入手机银行的过程,用户不需输入安全密码,只需“刷脸”通过安全检查即可进入手机银行。智能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结合让机器变得更像“人”,无人驾驶技术就是典型应用之一。机器人通过传感器采集路面的各种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然后按人类预设的程序规则迅速完成对汽车的操控,以保证在路面上行驶的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2020年进博会上,服务于进博会的达闼云端智能安防机器人能在进行安防巡逻任务的同时,对周边人体进行测温、筛查和口罩识别。同时,对超温情况进行提醒,便于疑似检索。当人类的日常生活、社交、疫情检测等越来越离不开视频的时候,视频交互便日益成为“人机互动”发展的新趋势。

  “人机互动”:数字新闻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对于新闻传播领域而言,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技术正在改变新闻业态与传播生态,数字新闻业正在兴起。而基于数字新闻业的“人—机”关系正在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彭兰认为,“没有机器及其网络,就没有今天的数字新闻业”。

  今天,无论是在新闻生产环节,还是在新闻分发环节,都离不开“算法”(智能机器人)的参与,算法几乎可以决定新闻传播的成败。一方面,我们需要“算法”帮助新闻生产方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警惕“算法”对新闻内容生产的“胁迫”。此时,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需要履行好“把关人”职责,让“人—机”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向上、向善的逻辑主导之下。需要增强新闻领域“人机互动”行为逻辑的透明性,让涉及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新闻价值评价等环节的“人机互动”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让“人机互动”的良性发展真正助力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

  启示与思考

  5G、人工智能、VR/AR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智能传播时代,人们不断在真实与虚拟的空间切换。网络新技术不断通过数字化方式重塑出“虚拟社会”,让网络社交越来越趋近于现实生活的互动交往。人们的交往互动主体正在向着“虚拟偶像”与数字人转变,当我们越来越在虚拟与现实交融的连接中不分彼此之时,对基于智能技术的新型互动思想的理解与互动行为的看法,也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人类原本的互动交往的目的、方式和心理需求,正在被虚拟世界的新型社会关系所影响。有时候,在网络上,人们感觉到社交平台上的互动交往,尤其是陌生人群之间的互动难有真实性可言,虚拟世界里的隐私安全与社交安全同样让人不安,“社交恐慌”与“社交倦怠”现象因此产生。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人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很旺盛。这样的矛盾心理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也同样可能影响未来的传播走向。

  虚拟与现实的交融,虽然很吸引人,但并不能让我们在每一次交互中都得到预期收获。当“人与虚拟偶像”或“人与机器”实现了虚拟与现实融合的互动交往后,人类原有的情感双向互动可能会因此不断被消弭掉,人类在现实中交往的能力也可能因此变弱,更多选择数字化生存的年轻一代可能会增强对虚拟世界中虚拟人物的依赖,这种“青睐”虚拟世界的转向,会让现实中的人感到越来越“孤独”。我们要警惕这样的情况发生,更要审慎对待虚拟与现实交融背后可能引发的违背道德伦理甚至法律的行为。只有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交往互动良好有序进行。

  (作者李嘉卓系《新闻与写作》杂志社主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