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记”往开来看燕赵
十年“冀”录 | 千帆竞发、万企转型 河北“制造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日期:2022-10-14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字号: 打印本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河北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面对庞大的产能“压减”,河北“壮士断腕”“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装备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第一动力。河北钢材、汽车轮毂、皮卡、乳制品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特别策划《“记”往开来看燕赵》今天请看《十年“冀”录——千帆竞发、万企转型 河北“制造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从2013年到2021年,河北压减退出粗钢产能1.1亿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查处取缔1400万吨“地条钢”,保定、廊坊成为“无钢市”,宣钢冶炼装备实现退出,石钢、唐钢等15家钢铁企业完成退城搬迁。作为钢铁大省,面对庞大的产能“压减”,河北的钢铁企业如何应对,路又在何方?记者首先带您走进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去看一看。

河钢集团石钢公司

在石家庄市井陉矿区石钢新区轧钢大棒线车间,一台国内最大的锻坯机正在工作。设备如同一个巨型机器人压面师傅,一根根红彤彤的钢坯在它的“手中”反复被挤压。

“这条产线供应的都是国内外高端客户,钢材经过开坯机加工,可以有效改善钢材内部偏析问题,同时还可以细化晶粒使产品性能更优。”技术室副主任张攀介绍。

河钢集团石钢公司生产车间

“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产品。”石钢技术中心开发部部长戴观文告诉记者,能被高端客户认可以前是不敢想的,“我们在老厂的时候,因为受到工艺装备和工艺流程的一些限制,实现一些高端产品的要求,实际上是很有难度的。”

石钢技术中心开发部部长戴观文接受记者采访

石钢是一个始建于1957年的老牌钢铁企业,2018年底石钢以退城搬迁为契机,“二次创业”。

钢铁生产可分为以铁矿石为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和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两类。相比长流程,短流程更加清洁、绿色、环保,而且主要原料为废钢,省去了焦化、烧结、高炉等传统长流程钢铁行业高污染物排放工序。石钢的“二次创业”,正是利用电炉短流程炼钢模式,实现了全流程减排和绿色生产。

“石钢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能源工程等领域。尤其是在轴承行业,目前有4家世界上最知名的轴承生产企业和我们进行合作。”戴观文告诉记者,石钢新区已经成功开发高端新品70多个,为高端客户生产高端产品样钢300多个。

河北钢铁创新求变加速产业升级的同时,装备制造业也不甘落后。2016年上半年,河北装备制造业首次超过钢铁工业,并屡次挤掉钢铁工业占据河北“工业老大”的位置,“一钢独大”的局面结束了。那么河北的装备制造企业又是如何披荆斩棘,奋起直追的呢?让记者带您走进一家专为国际一线汽车品牌供应配套设备的企业。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记者走进铝车轮六号工厂,上百台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将一只只轮毂从毛坯变为成品。铝车轮六号工厂经理李志广说,自从企业开始推行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中信戴卡的综合实力不断得到提升。2021年9月,中信戴卡六号工厂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成为全球汽车行业首家“灯塔工厂”。

“灯塔工厂”是由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共同选出的数字化制造与工业4.0的示范者,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代表世界数字化制造最高水平。从2018年评选至今,全球目前共有100多家,中信戴卡就是其中一家。

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这是必经之路。

中信戴卡铝车轮六号工厂

在六号工厂机加车间,工程师赵强告诉记者,汽车生产厂商小批量、快速上市渐成趋势,借助数字化赋能的柔性制造系统,一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多种不同样式的轮毂,将最小生产批量从300件降到1件,使“一件订单”的定制化生产成为现实。

“机加车间的数控加工部分配置了12组标准加工单元和12组混线加工单元。标准加工单元主要应对大批量连续生产的情况,体现了流水线的高效率。”赵强说。

像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环节遍布中信戴卡铝车轮六号工厂每一处,据了解,这里70%以上的智能设备由企业自主研发制造,整体制造水平领先行业5年至10年。

赵强介绍,目前铝车轮六号工厂的相关成熟经验已经在中信戴卡全球多个工厂推广复制,并将在中信集团旗下先进智造、先进材料领域的其它子公司进一步推广。

在河北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还有一个领域值得一提: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经实现县域全覆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达到337家。下面记者再带您走进一家小巨人企业——河北圣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看它如何打破国际垄断,为芯片产业贡献河北力量。

在河北圣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兼总经理张田智自豪地介绍他们自主研发的DFB芯片低温测试机、高速双温测试机、COC特性测试机等多种芯片测试机。这些设备打破国际垄断,相比国外同类高端设备测试速度至少快20%,而费用则降低了25%。 

河北圣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作业

“我们往外推广的时候,包括一些大型相关的芯片龙头企业,对他们进行我们设备的推广,起初的时候基本没人相信的。”张田智说。

能做到芯片测试行业的佼佼者,河北圣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一路走来坡坡坎坎。它于2017年成立,一开始定位是为企业提供代工服务,于是进口了日本昂贵的测试机,但进口测试机功能不足,维护也困难重重。

“我们订购的时候,当时只有日本能提供这样的设备大概接近人民币400万。在一年以内这个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杨勇峰说。

河北圣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兼总经理张田智向记者介绍产品性能

一边是投入巨大但始终无法正常运转的设备,一边是迟迟无法兑现的客户订单,进退两难的杨勇峰实实在在被“卡”住了“脖子”,同时他也清晰地认识到,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有握在自己手里才有话语权。杨勇峰开始四处奔走,从日本请来了半导体芯片测试行业翘楚张田智,委任他为公司首席技术官。

然而张田智来到石家庄却一筹莫展。“公司的难点就是第一人才,综合性人才比较难找。再比如说10毫米以上PD对中国是禁运的,不卖给你。相关的配套的加工也是很困难。”

但他们并没有知难而退,一方面跑高校寻人才迅速组建研发团队;另一方面全国各地寻找设备生产商,定制相应零部件。经过16个月的艰难技术攻关,废弃的载台试制样品超过1000个,2020年1月第一台工业原型机研发成功并下线。

当年4月,河北圣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台-40℃光通信芯片低温测试机交付客户正式使用。在这之前,中国市场上使用的光通信芯片测试机几乎全部从国外进口。如今,他们已经陆续研发了十余款芯片测试机,国内外相关企业纷纷订购。

记者手记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十年来,河北“冀”往开来,培育壮大高端装备产业,加强重大装备首台套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基础配套装备技术水平,打造“河北制造”升级版。河北企业千帆竞发,披荆斩棘,转型升级,生动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的拼搏故事。从2012年到2021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4097.7亿元,“制造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河北台 王智华、许晓彤,秦皇岛台 崔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