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笔杆为人民,基层就是我的家
俞佳友
作者简介:浙江省记协副主席,浙江日报全媒体服务专刊部主任,党的十八大代表,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2011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以其名字命名的“佳友民情快车”新闻专栏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已采写发表6700余篇新闻报道,出版《大爱方程式》《新闻为民》等新闻专著。
在基层,心中才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在路上,心中才有时代。
我的新闻之路是从部队开始的。1992年参军入伍当上海军北海舰队水兵记者,退伍后分别在县报、专业报、都市报任记者、编辑,2007年进入浙报大家庭,从普通小记者成长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先后见证了中国海军昂首阔步挺进深蓝走向大洋;奋战在“九八抗洪”的抢险前沿;冒着频繁的余震爬上危在旦夕的四川震区堰塞湖;扎根浙西南革命老区青田万阜农村助力脱贫攻坚,开着“佳友民情快车”下基层、问民生、办实事、解难题。从改革开放先行地浙南乐清,到《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地义乌追溯信仰之源,在党的诞生地嘉兴探访红色根脉,当长三角一体化“探路先锋”,让红色基因融入新闻人的血脉……
很多刚进单位的年轻人问我:融媒体时代,如何坚持沉到一线为民帮忙服务,做大做强“朋友圈”?
手机联系人有5886位、微信好友有5622位,其中绝大部分是采访报道对象。不过,我仍觉自己做得不够,离老百姓对党报记者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做新闻工作其实和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深入基层的记者才有家,融入百姓的记者才有根;离基层一线越近、与百姓越亲,新闻也就越鲜活,越有生命力。
“记者笔下,民生如天。”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不仅要用手中的笔为时代书写、为人民立言,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用爱心传递人间真情,将温暖送达需要帮助的群体,传递更多的社会正能量;要注重调查研究,贴近实际、深入一线,讲事实、说实话、道实情、办实事;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价值取向,努力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留心处处有新闻
说起沉到一线,我想起了当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往事。
2009年初,作为浙江省第五批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之一,我被下派到素有“浙江西藏”之称的丽水市青田县万阜乡工作。早上7点从杭州家中出发,到乡里已是下午5点。第一次走“看看在眼前、喊喊听得见、要想进趟城、来回好几天”的“天路”,我被转晕了。下车后,乡亲们纷纷上前握住我的双手,那一刻,让我感到特别温暖。
有人问我,你开私家车下乡值得吗?其实,“抢时间”是做记者的职业本能,如果不开车,很多时间就会浪费在路上。另外,开车除了自己下村方便外,乡亲们有什么急事,也都找我帮忙跑一趟。我觉得这样做非常有意义。
俞佳友(左四)在浙报集团捐助修建的“记者路”上和青田县万阜乡村民共商发展大计。
当时,万阜乡是个贫困乡。乡里到青田县城85公里的盘山公路,开车要3个多小时。2400多户、万名村民分散在72平方公里范围内大大小小的群山间,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过着穷困封闭的生活。
万阜的乡亲和我江西老家的亲朋好友一样善良、勤劳、节俭、朴实。农村指导员兼乡干部及记者的“三重”身份,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情感、理念、工作上关注“三农”,让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
万阜农民有种植高山蔬菜的传统,但没有形成规模种植。为把城市的品牌意识带进大山,通过规模化种植来解决销路问题,乡里决定给农户提供蔬菜苗木和技术指导,在土地流转政策和资金上为种植大户提供保障。我和乡干部一起前往杭州、温州等地走访调研,带着绿色无公害蔬菜让人免费品尝,利用万阜乡是明朝国师刘伯温故里的优势,成功注册“刘基菜园”商标,开办专业合作社和干菜加工厂,形成蔬菜产业链。
紧接着,我又通过各种途径联系收购商,利用媒体和网络推销蔬菜,并在浙江日报等媒体刊发有关报道,让高山蔬菜卖出了好价钱。当年6月,收购高山蔬菜的大卡车开到了万阜乡,打破了山村以往的“宁静”。如今,3000亩高山蔬菜成了乡亲们最大的“钱袋子”,2000亩挂果杨梅已成为山区农民的“摇钱树”。
2010年初,俞佳友踏着积雪在浙江青田县万阜乡“刘基菜园”察看高山蔬菜生长情况。
“记者的根在基层,岗位在现场,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新闻。”我白天参与干部群众的生产,积累的素材记满了9个采访本,晚上在租住的农民房写作,两年半时间里在浙江日报等媒体上发表了230余篇鲜活稿件。在我看来,留心处处有新闻,写稿子也要“手高眼低”。“手高”,指的是写作要立意高,不能平平地就把一个事说了,要有能吸引人的内容;“眼低”,指的是要善于在基层一线发现新闻线索,要判断你面前的到底是金子还是沙子。
待得住还要融得进
下派农村工作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就再三叮嘱我:“在老百姓面前,不要讲空话、套话,要讲真话、实话,讲他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做到了解民情多说‘家常话’,化解矛盾多说‘体谅话’,调查研究多说‘贴心话’,特别是不要随意打断基层干部群众说话,那样会伤着他们。”
刚开始,万阜乡亲并没给我这个省城来的记者“面子”。记得第一次到柘垟村田间地头走访时,村民周秀明直截了当地说:“你一个拿笔的书生也懂‘拿锄头’的事?”村民朱香钗也当面对我说:“你们记者写写东西是一定好的,种田肯定是外行了。
“刘基菜园”高山蔬菜喜获丰收,万阜乡村民和俞佳友(右二)都乐了。
“你最想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我能帮助你做点啥?”除了白天下田头、到山上走访外,我还利用平日早晚和周末时间,挨家挨户和村民聊家常、问困难、话期盼,半年内遍访了在家的山乡农户。进村入户和200多位村民拉家常聊天后,他们有啥心里话开始主动和我倾诉。
从农民喊俞记者、指导员,到改口叫我会种田的俞师傅、记者兄弟,两年半836天的日子里,我和万阜乡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自己的私家车也成了万阜乡乘坐率最高的“免费公交车”,与乡亲们结下了“共患难”的交情。乡亲们把我筹资修建的一条水泥路,亲切地称为“记者路”。
新闻为民初心不变
为民服务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帮助他人是我最大的快乐。在我的职业生涯里,能有“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这个标签,能够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员,我时常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作为一名长期坚守基层传播主阵地的“新闻战士”,我30多年从业经历中,先后4次下派基层一线工作近10年,采访过浙江省80多个县市区的数千个乡镇、村庄,用心用情结交了一批无话不谈、乐意提供各种信息的朋友,使新闻来源越来越多,也写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新闻报道。我采写的6700余篇新闻报道大多是帮扶贫弱、记录民情的,也见证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伸出的援助之手,体现着浙江人的大爱情怀,搭成了一座感知群众冷暖的桥、一座百姓满怀希望的桥;是团队的力量在支撑着我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也体现着新闻为民的不变初心。
著名新闻人范长江和邹韬奋,是中国新闻界光辉旗帜,不朽丰碑。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怎样成为像范长江、邹韬奋那样拥有崇高职业理想的新闻人?范长江前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挚爱的新闻事业,性格开朗,热情好客的他,广交政府官员、黎民百姓等各界朋友,真正做到了采访路子广,新闻触角多。他在采访时,除了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还尽量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邹韬奋前辈“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而顽强奋斗的可贵精神,激励着我不断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浙江老一辈新闻人的杰出代表、浙江日报原总编辑、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原主席江坪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新闻人。这位老前辈经常和我讲“四子精神”:“一是要有赤子之心,听党的话,讲党性是第一位的;二是要有竹子的品格,要正直、讲真话,实事求是;三是要有钉子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四是要有轮子的作风,要24小时关注新闻事件的发生,随时准备出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视新闻为生命”的大境界,“胸怀时代著文章”的大格局,“扎根基层写人民”的大情怀,“为年轻人搭台铺路”的大胸襟,生动诠释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为我们提供了榜样的力量。
当前,身处媒体融合的时代,党的新闻事业永葆生机、永远常青,离不开一代代新闻人手中传递的“接力棒”。
“小记者要有大情怀,小作品展现大文化,小故事折射大时代。”我的行囊里有3个特别的本子,伴随我30多年。一本是读报体会,上面记录着我读一些新闻精品佳作的心得体会;一本是“未发表作品剪贴本”,总结为何这些报道没有发表,不足在哪里;还有一本是“荣誉本”,记录着我获得的各类新闻奖项和荣誉表彰,这是我前进的动力。
有同行用三个“属相”评价我:对大地的情怀像“牛”一样,勤劳忠诚;对新闻的敏感像“狗”一样,鲜活有力;对人生的态度像“虎”一样,敢于担当。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新闻人的根在基层、岗位在一线,要始终保持奔跑的姿势,放飞激情、勇于担当,这是新闻人的本色。
手握笔杆为人民,基层就是我的家。浙报正举全集团之力打造省级重大新闻传播平台,构建省市县一体的传播体系和生态;持续转作风改文风,坚持“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未来,我会继续扎根基层一线,践行“新闻为民”的报人情怀,报道人民大众的创新创造,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推动社会进步,真正解决“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