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四力教育 >> 冀媒动态
寻调研真味 找开局亮点
日期:2023-10-08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 字号: 打印本页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台(集团)组织多路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生动呈现各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新成绩,真实记录群众身边可知可感的新变化、新收获。

当我接到这项任务时,第一个反应是:调研年年都有,如何拍出新意,拍出亮点?我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这一专栏中拍摄高新区板块,决定以高新区主要工作为基础,用“选准点、写法实、抓细节”这三个方法,来摄制这一重点报道。

选准点 用新角度找到新亮点

我选定的第一个调研目的地是沧州高新区。出发前,我搜索、观看了近三年以来,中央、我省以及其他省市的大量相关报道。通过复盘总结,我发现:以往的调研类报道多采用“抓紧建设”“紧锣密鼓”“即将竣工”等“热点”词语在开场渲染当地党员干部实干出业绩的景象。

这样“所见即所得”的表达手法符合新闻报道的规律,但是长此以往,难免让观众审美疲劳。为此,我在抵达沧州高新区之后,没有立刻阅读当地准备的诸多业绩报表,而是和长期奋战在服务企业一线的党员干部拉起了家常:最近在忙啥?工作累不累?身边发生了什么趣事?

在聊天的过程中,项目建设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起某家企业的窗户还没装,大家脸上急迫的表情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什么没装窗户?按计划也就迟了几天,为什么这么紧张?他们会怎么解决?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在当地的调研。窗户没按计划安装是因为供货商人手不够;紧张,是因为计划中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间隔都很短;解决问题,没有一味地催促企业,而是直奔源头高效处理。

随着谜底的渐次揭开,当地干事创业的气氛、有条不紊的节奏、合理高效的体系逐步呈现在大家面前。

写法实 用朴实语言讲述真情实感

选准点,为这次调研报道“有米下锅”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要呈现优秀的报道,我们仍需一线调查研究,扎实践行“四力”。

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这组报道中,我通过实地走访,拍摄到了大量的一手素材、真实案例。如何呈现出来,我选择通过使用“零阻碍”“百分百”“满绩点”这类具象的数字化表达来体现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而过硬的“数据与事实”,正是记者报道、观众收看的“刚需品”。

同时,避免以往主题报道中,生硬引用“金句”“诗句”以开篇明义的做法,而是围绕“服务”或“创新”这样的主题,用简单的描述勾勒出不同的层次,引导报道向深里走。

在采访时,我鼓励采访对象用最放松的状态去表达内心所想,可以暂时不要将过多精力放在遣词造句上,而是先把真实的状态和身体语言反映在镜头之中。在拍摄《沧州高新区:用服务赢得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这篇报道时,企业负责人说了一句“俺们这个项目,感觉他们比俺们还着急”,虽然是一句略带调侃的“吐槽”,却从侧面生动反映了沧州高新区真诚服务企业、把项目建设时刻放在心上的事实。

抓细节 还得多维度呈现细节

在践行“四力”要求中下功夫讲好一线故事,是做好调研报道的必然要求。调研类报道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中的故事能否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而这需要大量的细节来支撑。

任务紧,到底有多紧?距离近,到底有多近?其实这些问题在我们拍摄日常主题报道时经常遇到。用数据罗列可以简单体现,但是不够直观;用辞藻形容容易过犹不及,不够严谨。

电视新闻“画面+文字”的独特性可以让我们从视觉和听觉层面同时发现细节、呈现细节,让事实更为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在说工期紧时,配音提到“几幅项目进度表一字排开,十分醒目,记者发现一个细节,即进度表里写明了每一个项目进展的规定时限,而每个阶段往往只间隔了一个月的时间。”镜头则聚焦到几行具体的字上,模拟人眼观看的习惯缓缓向一侧移动,加强视觉印象。

例如在说某研发机构和企业距离近时,我选择带着研发机构负责人在企业门口行进式采访,背景中的企业反复加深“就在家门口”的印象。与此同时,配音“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完成创新需求对接”这样贴近日常生活细节的表述,让观众产生共鸣。

记者要会抓住细节,更要会呈现细节,从视觉、听觉等多维度为观众营造出良好氛围,大大提升了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融媒体新闻中心 苏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