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纵横传媒 >> 业界动态
新华社这个栏目,有看头!
日期:2024-04-11 来源: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本页

  打开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栏目就是“新华社经济随笔”。该栏目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中国经济故事,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生动鲜活,被读者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微电影”。

  如此“硬核”的经济报道,用如此“柔软”的笔触表达,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新华社经济随笔”的诞生有哪些思考?带来哪些启示?

  今天,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文有新风”栏目为大家讲述。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新华社经济随笔”:经济故事可以这样讲!

  你去过北京800多米长的西单商业街吗?你能否想象那里展现出怎样的经济文化巨变?

  你喝过热气腾腾的陕北小米粥吗?你能否想象这个小杂粮正不断创新成为陕北农民增收的“拳头产品”?

  你了解中国制造“新三样”吗?你是否知道它们曾经历怎样天翻地覆的逆袭?

  这些来自企业车间、街巷商铺、田间地头的观察与感悟,都在“新华社经济随笔”里。

  今年2月,新华社开设“新华社经济随笔”专栏,通过短小精悍、生动鲜活的文章,将新华社记者采访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传递给读者,在娓娓道来中讲清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

  截至今天,共播发稿件25篇,新华社客户端总浏览量超1亿,新华社官方微信号以“新华社经济随笔”为话题标签的稿件浏览量突破10万。

  当经济故事与随笔相遇,将带来怎样的新意和变化?“新华社经济随笔”展开了探索。

1

聚焦小切口,由时刻发生的经济故事荡开去

  一条空中快线、一项新兴业务、一份用水“账单”……“新华社经济随笔”讲述的,正是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经济故事。

  小切口,也能讲述高立意、大主题。新华社记者深入一线,采写有温度、接地气的经济报道,感悟发展的温度和脉动,讲述对经济社会现象的感悟。例如——

  《在车间里触摸新质生产力脉动》从“一个车间”的故事写起,将新产业的萌芽和生长、老产业的更新和巩固、发挥人才的作用等娓娓道来,探讨保持制造业活力的密码;

  《800米的经济文化巨变》以“一条街”为切入点,说明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提升,更要推动城市生活的复兴,面向城市的未来;

  《义乌老板娘的新本领》从“一间店铺”写起,讲述了义乌老板娘依靠科技新平台实现多种语言销售的故事,笔触自然,夹叙夹议,点出“义乌虽小,可观世事”,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创新永不停步的一个例证……

  这些独特的小切口以低落点反映增进民生福祉、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大主题、高立意,用平实风格、独家视角充分抓取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中国经济的时与势更加生动地跃然纸上。

2

答好思考题,从所见所闻中发掘深意

  “新华社经济随笔”栏目稿件常常是记者深入调研后的所思所悟,蕴含独特的思考,深入浅出、由表及里,落笔看似随性却处处有深意。例如——

  《一口“高原锅”带来的欣喜》是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现场“抓活鱼”采访到的故事,有感而发,从雪域高原掀起的一场“炊具革命”,写出“从群众期盼中寻找切入点,做好民生小事,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启示;

  《在“市面”中见世面》沿着“市面”讲“消费”、探“市场”、看“时代”,将中国经济一路危中求变、难中破局的力量娓娓道来;

  《中国春节,为世界经济注入暖意》立足中国看世界,通过中国春节为世界经济带来的积极因素,折射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凸显中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华社经济随笔”栏目稿件不仅有数据、故事,还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共情个体的成败得失、酸甜苦辣等软感受。如稿件《拆开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锦囊”》客观理性地分析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多重压力,直击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和效果,展现出说服力和信服度。

  媒体用户认为,栏目以随笔的形式,鲜活讲述经济故事,解读中国经济现象,剖析内在经济逻辑,辩证看待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体两面,见解独到感染力强。

3

弥合温差,使经济报道文风“活”起来

  随笔随笔,“随”是关键。

  不同于传统经济报道,“新华社经济随笔”风格灵活自由,文风清新,千字篇幅言简意赅、直截了当,上接“天气”、下接“地气”。记者们突破新闻报道的常规思维、路径依赖,在表达上采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通俗化语言。通过平实的叙述风格,努力弥合受众感受与经济数据之间的“温差”,力争实现直抵人心、共鸣共情。

  栏目稿件中常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者的见解和情感以愈加新颖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例如——

  《“新三样”逆袭的启示》,引用岑参的诗句“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将“产业升级”比作“长安”,“创新驱动”拟为“马蹄”,“新三样”逆袭背后的重要原因跃然纸上;

  《经济的韧性在时间里》中,“既要做时间的对手,争分夺秒先发制人;也要做时间的朋友,保持耐力久久为功”等表述,既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又富有思辨性。

  媒体用户评价栏目稿件“标题新颖吸睛,语言简洁灵动”。网友评价栏目稿件“通过实际案例解析经济现象,让理论知识更加接地气”。还有网友留言:“喜欢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去解读复杂的经济现象,让大众都能理解和接受。”

4

讲清硬道理,让中国经济光明论唱得响

  “新华社经济随笔”优化内容供给、强化热点导向,聚焦“强信心”主题,进一步提高“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实效性。

  读起栏目稿件,无论是企业车间、田间地头,还是世界经济、跨境贸易,都能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如稿件《中国车市“开门红”,汽车产业能否驶上快车道?》《共赴中国经济更好“风景”》《从新能源汽车畅销欧洲说起》展现中国经济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积极成果和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与中国战胜多重困难挑战、顶住下行压力相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期待。

  很多媒体用户评价,“新华社经济随笔”以记者第一手采访调研为素材,多维度、多情境、多视角阐释中国经济,坚定信心,系列稿件踩准节点、生动鲜活,犹如一部中国经济发展的微电影,无论是推进镜头到企业车间田间地头,还是后拉镜头放眼世界经济跨境贸易,都可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下一步,栏目将继续聚焦强信心主题,既围绕“账面”“人面”“市面”“基本面”,广泛开展实地调研、倾听百姓声音,也突出问题导向展开辩证思考,客观分析问题,充分展现中国经济的基础、潜力和回旋余地,真实生动讲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以唱响对抗唱衰,不断夯实光明和信心的基础。

  征稿启事

  “文有新风”是中国记协微信改版后设置的栏目,聚焦媒体话语创新。

  编辑部长期关注新闻界转作风、改文风的努力和尝试。如果您有这方面的作品,可向我们投稿讲述创作过程、心得体会及背后故事。更多稿件可参考文末 #文有新风 专栏。

  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

  请标注【文有新风】+单位+姓名+联系方式,字数一般不超过3000字。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