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纵横传媒 >> 传媒研究
坚守内容、创新品牌,助力立体传播不断“破圈”
日期:2024-05-06 来源:新闻战线 字号: 打印本页

  摘要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日趋多样,主流价值的传播要做到行稳致远,就必须坚持创新。全媒体传播格局建设的新征程上,如何发挥立体化矩阵传播优势,推动全媒体报道的创新表达?光明日报新媒体团队在内容生产与立体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方法。

坚守内容、创新品牌,助力立体传播不断“破圈”

刘宇航

  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传播方式的变迁、价值观念的转变、多元思潮的冲击,时常让移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舆论场“多音齐鸣”。“变量”一直在变,不变的,是主流媒体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的原则和立场,以及始终追求“内容为王”的价值取向。

  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浪潮,全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要想占据传播制高点,迫切需要形成以生产优质内容为主体的新质生产力,发挥矩阵立体传播优势,进一步推动全媒体报道的创新表达,从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发展跃升。

  彰显思想文化大报品格,突出光明特质、强化光明品牌

  光明日报是一张面向知识界的报纸,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致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贺信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光明日报的定位,报社编委会提出了“秉持客观理性、强化思想内涵、注重文化传承、关心学人吁求、引领社会风尚”的办报思路,做好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突出特色定位,凸显光明气质。光明日报注重结合新时代发展,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022年起,推出“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系列全媒体专题报道,系列专题报道以厚重的历史纹理、饱满的新闻含量、精美的散文笔法、独有的事实特质和强烈的现场代入感,赢得读者一致好评。截至2024年3月,专栏已经发布近90篇(组)专题稿件,累计生产视听产品400余分钟。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日报视听团队以“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栏目为创作蓝本,将光明日报历年来所报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来,推出了《光明的故事丨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原创微视频作品,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与精神,从“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传播”等多个角度诠释了敦煌莫高窟、国家版本馆、千年大运河、富春山水等文化遗存的永恒魅力。通过分析“分而独立、和而大同”的共生关系,表达文化遗存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的精神价值。同时,主创团队为其配上“中英双语字幕”,在光明日报海外平台同步发布,着力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声音与中国故事。该作品在光明日报微信浏览量突破10万,在微博、客户端等平台播放量超2000万。

  提升宣传艺术,创新产品内容。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日报视听团队策划了一系列适配两会前、中、后的创意与方案,以不同视角、不同主题对作品进行划分,根据时间节点分批进行制作。例如,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当天,视听团队第一时间推出原创微视频作品《听春之声》。作品以“春天”为背景、以自然的声音和人民的声音为切入口,回顾近年来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保护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真知灼见、汇集民智民意、凝聚发展共识。通过选取“春天”与“声音”两个意象,将春天自然的美好之声与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声、中国的强国之音紧密结合,寓意新颖,画面丰富细腻,配合各行业知识分子的精彩表述,凸显了春天蓬勃向上的深层意蕴。通过全媒体思维提升产品的宣传艺术,巧妙融合“视”与“听”,为全国两会的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把握时事内核,传播中国声音。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闭幕。视听团队把握时事内核,对全国两会的顺利召开进行总结,推出原创视频产品《2024一起前行》,传递国家各方面建设的信心与决心,有力传播中国声音。作品结合光明日报记者在大会闭幕会现场对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采访,展现他们积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发声。产品加入青年人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同行同往》,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新农业、科技创新、文体、医疗、教育等角度,全方位展现各行各业人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并和代表委员发言相呼应,借助激昂的音乐与振奋人心的同期声,让用户与之共情,表达代表和委员的使命是“扎根基层,多提满足老百姓期待的建议”。

  这些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的原创产品,以光明日报独有的文风、以精美文本为依托,让产品具有“浓郁的可看性、高端的权威性”。产品力求做到不空泛、不单薄,宏大叙事不忘彰显一花一叶,微观视角折射出时代主题。通过有“光明特质”的核心内容,在重要节点突出了光明日报的特质、强化了光明品牌,彰显了思想文化大报品格。

  推动全媒报道新表达,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写文章也好,做产品也罢,都要讲究表达艺术,学会讲故事。光明日报力求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事实说话,像朋友围炉夜话般促膝谈心、娓娓道来。通过创新全媒体报道的表达方式,在创作时大力提倡文气、清雅气、书卷气,以文气充沛、端庄大气、清新雅致的表达,让读者与用户如饮甘霖、如沐春风,不仅获得思想上的洗礼,还能得到文化上的享受。

  文以载道,强化宣传阐释。光明日报编委会强化具有“光明特色”的文风,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建立了“小屋磨稿”创作机制,主创团队聚在会议室,字斟句酌,夤夜磨稿,在“敬惜文字”的氛围中,锻造善于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作家型记者、专家型记者。例如,推出《汇泱泱文脉 与日月同辉》《致奋斗的你我!》等重点评论文章,用受众关心的好主题、上下勾探的大历史、旁征博引的妙哲思、激情昂扬的亮基调、雅致清丽的美文字,在舆论场上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业界评价:“光明日报在以文气沛然、磅礴厚重的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践行“四力”,大兴调查研究。践行“四力”、深入调研,记者才能贴近大地、贴近人民。光明日报2022年推出《神山村三日》《草原牧区行》等重磅报道、重点栏目,2023年编委会又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组织策划推出“关铭闻”评论《让大地赋我们无穷力量》,在一版开设“大调研 我们在行动”专栏,刊发《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破四唯”和“立新标”,如何才能并举》《青春该以何种方式打开》等报道,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青春,该以何种方式打开?》调研报道中,调研组成员经过前期的资料搜集与主题策划后,深入10余个省区市寻找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有着共同青春、共同志向、共同心愿的青年,将他们的故事化作文字与视频,让青年人的声音通过移动平台传播。读者和用户不仅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青年之声,还可以在视听作品中领略到当代青年胸有大志、心怀远方的朝气,聆听新青年的时代强音。各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的视频作品,在各大高校及互联网平台广为传播。

  “敬惜文字”四个字,真真切切镌刻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一篇篇调查研究作品,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未来,光明日报将继续推动调查研究,推出更多精品佳作,凝聚全社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合力。

  深化融合, 实现“破圈”传播。面对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加快推进融合发展,是主流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由之路。报社编委会提出全媒体采编“一体化”,让报网端微号“攥成一个拳头”,做到了一体策划、一体呈现、一体管理。除《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烟火人间》等重大全媒体专题报道外,在重要时间节点也同步保持发声。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重大全媒体专题报道。

  例如,2023年,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除文字报道外,光明视听团队策划原创主题视频作品《开放映未来》,作品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集合,采用“计时”的方式让观众快速领略改革开放取得的全方位成就,让用户切身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视频一经发布,人民网、环球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第一时间转发,中央网信办推荐全网转发,实现了全平台推送和“破圈”传播,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用优质的内容、独到的观点、鲜明的风格、故事化的表达吸引受众,让更多的“光明出品”成为业内知名品牌……未来,光明日报将适应传播主体多样化、技术智能化、渠道社交化、受众个性化的传播态势,持续深化媒体融合,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为更好传播党的声音、汇聚各方奋进力量提供有力支撑。

  从全媒体走向全矩阵,发挥主流媒体立体传播优势

  如何更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光明日报坚持服务人民与教育人民相统一。在全媒体传播格局建设新阶段,提出“以精对快、以深对浅、以准对快、以稳对变”的建设思路,探索“让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从全媒体走向全矩阵”“从大流量到高质量”的融合思路,持续提升光明日报全媒体影响力,增强光明日报全媒体矩阵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加强内容生产的“现场化”,让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新闻内容生产的核心地是新闻现场,于一名记者而言,“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地震后,光明日报第一时间组建“积石山抗震救灾一线报道组”,赶赴积石山一线开展报道。报道组围绕医疗救治、群众安置、各方救援等多个主题开展深度报道,全方位展现党中央、甘肃省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关爱。报道组深入一线21天,每日以现场短新闻、深度报道、图片、视频报道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安置进展、复工复产、群众互助等情况。在光明日报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开设“积石山笔记”全媒体专题,刊发《“今晚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甘肃省积石山县沈家坪村安置点见闻》《震区的烟火气》等百余篇(条)报道,全面、客观、立体地展现了积石山抗震救灾情况。相关作品在新媒体平台累计阅读量超过1000万,多个产品获全网转发。

  打造传播效果的“品牌化”,从全媒体走向全矩阵。以优质全媒体新闻产品生产为龙头,拉动光明日报深度融合全链条加速推进,将全媒体报道资源牢牢聚焦于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光明日报特色领域,确保重点选题“只要出手必是精品”,进一步擦亮“光明全媒体矩阵”的品牌和形象。打造全面立体多维的传播矩阵,让读者可以在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视频号、B站、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号及光明日报记者认证的个人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平台观看光明作品。同时依托光明日报国际部打造的“破圈了”微信公众号、事业发展部的“阅读公社”、新媒体与评论部负责的“光明追思”“光明时评”、科技部依托光明号打造的“光明顶”、视听部青年记者张进进个人认证微博“进进有点忙”等传播平台和渠道,打造业内知名品牌。

  推进媒介服务的“精准化”,从大流量到高质量。光明日报客户端4.0版受到知识分子欢迎。光明号邀请多家科教文卫理单位入驻,实现了面向知识界的内容数据聚合和展示。截至2023年底,光明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量7700万,微信粉丝量超过331万,微信视频号粉丝量246万,微博粉丝量2532万,抖音粉丝量3114万。光明日报充分发掘优势资源,不断增强对知识分子的服务能力,为知识分子提供精准化的内容服务,为服务知识分子的机构服务,发挥立体传播优势,提升全媒传播效果,将光明日报打造成为高质量、特色化、多维度的新型主流媒体。

  作为主流媒体,光明日报肩负着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于记者而言,如何在海量的资讯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塑造自身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何增强自身发现、分析、判断新闻的能力,更好地听故事、讲故事,为受众和用户提供更多“共情”的产品?这些都是需要长期学习的必修课。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日趋多样,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未来,唯有躬下身去,以更负责的态度勤勉工作,才能将光明日报的传统和文脉薪火相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擅胜场。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全媒体传播格局建设时代,如何用优质内容打通全平台,贯穿生产全链条?机构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有独特属性的内容。应通过优质的内容、专业的团队,用作品记录和展现时代情怀。应找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以正确的观点、优质的产品,达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效果。未来,要努力持续提升宣传报道质量,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不断增强光明日报全媒体矩阵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作者系光明日报技术与视听部记者、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