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涵硕在讲述《磊磊砖石无语,长城儿女有情》。河北日报记者赵威 贾恒摄
在河北省卢龙县的刘家营乡有一个小山村,村头的石碑上刻有两个大字“知耻”。当地村民为什么要立这样的一块石碑?又为何而知耻呢?我们来讲讲它背后的故事。
1976年唐山大地震,村子周边长城坍塌过半。和城墙一起倒塌的,还有村里那些老旧的民房。而城墙坍塌后的长城砖则成为他们重建民房的主要材料,这之后的一些年里,他们开始习惯性地向长城索取,于是这里的院落、房屋甚至厕所、猪圈、鸡窝都是用长城砖砌成的。这么做,在当时或许是生存所迫,但多年后,却成为了人们心中说不出的痛。而这便是他们知耻的由来。那些年,类似的情况频繁出现,盗取砖石、刻字留名,甚至掘墙修路。一次采访中,长城守护员老张和我说:“看那边的敌楼,当年被人拆了,里面的古钱,铁箭头都成麻袋的装,八麻袋,整整八麻袋啊,都卖破烂了。连装火药的罐子也被人拿去腌了鸭蛋,再不保护可不行啊!”八达岭、金山岭、嘉峪关、居庸关、黄崖关、山海关,这些如今闪耀的名字,在当时都经历了类似的伤痛。这一切都在警示着人们,保护长城,刻不容缓。
而此时,新闻工作者站了出来。1984年,《北京晚报》等单位联合发出启事,号召社会力量赞助修复长城。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习仲勋亲笔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为保护长城、修复长城,奉献爱心、捐助善款的热潮。当年的亲历者跟我们讲,那会募捐处收到的捐赠是一分一分、一毛一毛的叠起来的,有人捐出整整一月的工资,有刚结婚的新人捐出了自己的嫁妆,还有那些不留姓名的人们,在捐款名单上写下这样的名字:长城儿女、普通一兵、共产党员。有人在捐款信中写到:我们愿做万里长城的一块砖,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修好祖国的万里长城。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在那个电梯还是稀罕物的年代,专门印制1毛钱1张的自动扶梯观光券进行义卖,短短20多天,7万多名顾客捐款7000余元,所得收入全部捐赠给了长城修复机构。
秦皇岛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涵硕在讲述《磊磊砖石无语,长城儿女有情》。河北日报记者赵威 贾恒摄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长城脚下的村民们也自发地行动起来。这个人叫许国华,生活在长城边的板厂峪村,这是一个曾经全村900人有300个是光棍的落后村,许国华知道家乡最大的特色就是长城,保护好长城村子才有未来。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的号召下,村民们一边收集当年拆走的古砖,一边又尝试古法烧制长城砖,修旧如旧。接着他开始发掘长城背后的故事,村里相传,周围长城上的砖都是在板厂峪烧制的,但村里村外早已没有了古砖窑的踪迹。许国华搜集史料,发动村民全村找砖窑,终于发现了长城砖窑遗址。经文物部门发掘,近百座明代长城砖窑被发现,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一个农业村转型成了旅游景区。这些年,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相继到来,长城脚下的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策在推进,乡亲们自己也在拼搏,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啊,现在村儿里自建了长城文化博物馆,特色烤全羊成了地方名吃,年轻人回乡创业,几十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许国华和我说,村里原来种的核桃、栗子找不到销路,景区一开放这特色农产品跟着就卖出去了。长城保护好了,一切都跟着兴旺了。一个个村庄的变化就如同星星之火,不断传递。觉醒的人们不仅将知耻碑立在村头,更刻在了心里。而这些碑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斗转星移,这丰碑历久弥新,它仍然在向我们诉说,在那个改革春风中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中华儿女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曾经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
每次采访我都会买个当地的冰箱贴,这几十个大大小小的长城贴不仅是一份收藏,更是我们过去10年长城行足迹的见证。《长城之约》《行走长城村落》《长城两边是家乡》这一篇篇专题报道便是我们留给未来的一份历史底稿。2017年后我成立了少年长城志愿保护小组,和家人一起制作了长城修复过程的动画视频,也成为了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的一名义务媒体讲解员,期待可以把我经历的长城故事讲给更多的人。一位外国友人在穿过山海关巍峨的城门时曾和我感叹说,原以为长城是一堵封闭的城墙,没想到它竟是一扇敞开的大门啊。没错它就是一扇开放的大门,引领我们迈向无限可能的未来,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书记说:“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今年40岁,是伴随长城保护成长的一代人,更是台里第二代行走长城的记者。如今,在我们身边新一代的记者们也开始披挂上阵,他们手持无人机,携带着更加轻便的拍摄设备,操作着全天候在线的新媒体发布平台,以更加青春洋溢的方式,向全世界介绍着中国。对祖国的爱,在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中薪火相传。我们会把长城的故事,把中国的故事,一代代地讲下去。我们在山海关、在秦皇岛、在河北、在中国,欢迎你的到来。
(张涵硕 秦皇岛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