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纵横传媒 >> 业界动态
这次行程为何让这些编辑记者们如此感动?
日期:2024-11-0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坐拥八百里太行最壮美的一段,苏轼留下“上党从来天下脊”的名句,人们还送它“太行的小江南”美名……这里就是地处晋东南的长治市。

  10月30日一早,在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新闻界采编骨干“‘四力’实践”山西行活动中,近40名长期耕耘采编一线的编辑记者,从太原出发,车行两小时到达长治市武乡县。

  采访团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序厅中“太行精神 光耀千秋”红色大字嵌在巨幅浮雕上。展厅内除图片、文字、实物展示,还有半景画馆等新体验,大家可以站在平型关大捷的“现场”。“现在的展陈也是全媒体呈现,你们应该都很熟悉。”看到大家沉浸其中,纪念馆讲解员连小敏介绍。

  展柜中,中共中央北方局干部学习时用过的课本《列宁选集》、1940年《新华日报》在武乡安乐庄使用过的石印板,吸引记者立刻将镜头调为微距。没想到,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一面长达80米的书墙。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中,一面80米书墙陈列抗战时期出版的图书原件,吸引了参加活动的记者驻足拍摄。

  连小敏介绍,这是纪念馆的一个特色展区,80米连廊的玻璃柜里陈列着184本图书、杂志,都是抗战时期出版物的原件,很大一部分是从将帅子女手中征集来的。玻璃柜上方36幅木刻版画作品,生动刻画了响堂铺战役等场面。

  见记者看得入神,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郝银东走过来,同行交流中“互采”起来。“在战火纷飞中出版不容易,收藏并流传下来就更珍贵了。今天我们看到这些书,也了解到八路军战士们的战斗、生活是怎样的。”他说,因工作需要经常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今天却是第一次细细观看这一墙读物。

  在80米长廊流连太久,记者自然掉了队,沿参观路线快步走回序厅时,看到两个同行正单独采访连小敏,又不由得放慢脚步凑过去,她的讲解真挚动情。“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在传承太行精神。”连小敏告诉大家,馆里还培养“小八路”讲解员,这项活动已开展10多年。

  午饭过后,采访团从武乡县“转战”黎城县。

  因其扼太行之险、易守难攻,1939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奉命选址建设黄崖洞兵工厂,它也被誉为“人民军工摇篮”。

  到黄崖洞时下起了雨,编辑记者们在群山环抱之中,沿着栈道、石板路攀登,每绕过一个S形,都能看到姿态各异的“一线天”,抬眼看壁立千仞、山峰横亘。“压迫感很强。”有记者形容。

  在黄崖洞烈士陵园对面,有一排沿崖壁修建的老屋,是当年八路军战士的营房,外观已残旧不堪。现在里面居住着一位叫赵乃堂的八旬老人,从1991年他就在里面独自生活,守护着长眠于此的44位烈士。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也正因为有了他们,信仰之光才更加闪耀,红色血脉才得以传承。”《中国旅游报》记者唐伯侬深受触动。

  再往里走,还有一个依山而建的碎石小屋,名字叫“将军屋”,棚顶只有两米高,四五个人在里面就转不过身,记者们还是挪出来一个,再挤进一个。这里曾是左权将军布兵设防、保卫兵工厂的指挥所,也曾让给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当“婚房”。1941年11月的黄崖洞保卫战中,他们率部对日寇打出了敌我伤亡6∶1的胜仗。

  “在将军屋前,我不禁想起左权家书中耳熟能详的片段。当年他是否就是在这里,想念着千里之外的亲人呢?太行精神在黄崖洞变得更具象了。”天津海河传媒中心记者王晓明说。

  此时已经17点,如果继续前往兵工厂旧址群,要徒步1.5公里,广播不间断提醒“山路湿滑,请尽快下山”。看来,期待看到兵工厂旧址群中的图书阅览室的心愿落空了,虽然提前做了功课,也只能下次再弥补遗憾了。

  “天公不作美。”大家采访的视角各异,遗憾的心情是一样的。就让这遗憾待续,期待下次晴日再来,看到风光摄影中那蓝蓝的一线天。

  坐上离开黄崖洞的大巴车,天色已完全黑下来。返回长治市区的路上复盘一天的感受:当我们饱览太行山脉的雄奇秀美,勿忘80多年前先辈们为保卫山河血战到底。我们有这种使命,让今天的人们聆听山谷中的回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