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纵横传媒 >> 业界动态
第五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日期:2024-12-09 来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微信 字号: 打印本页

  11月23日,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弘毅自强 鼎新致远:第五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在复旦大学举办。来自国内4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和学子,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实践等议题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讨论。论坛还发布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发展报告·2024年》。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学术顾问童兵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提出要坚守马新观、研究马新观、发展马新观。

(图/童兵教授)

  论坛设主旨发言环节,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主持。

(图/张涛甫教授)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尹韵公教授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决议,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嬗变与发展划分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两个阶段。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有传媒底色的巨大变化,也就是从纸媒到互联网、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应用,对新闻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在不同传媒底色和时代背景下,从邓小平的“思想中心论”、江泽民的“福祸论”到胡锦涛的“三贴近”原则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

(图/尹韵公教授)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基于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中的新闻舆论工作。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成深邃的思想、多彩的形态、卓越的成就等三个层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所含内容、本质属性、科学技术等维度上具有丰富内涵。新闻舆论工作者既要关注人文精神也要关注科技进步,既要将古今的中华优秀文化融成一体也要将中西的优秀文明成果融合汇通,并妥善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深刻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深刻认知新闻舆论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通过认真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得更好。

(图/丁柏铨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传播分会会长孙有中从国际传播的定义、国际传播的现状、中国共产党的文明互鉴观以及中国式国际传播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文明互鉴视角下自己对国际传播的理解。他指出,中国式国际传播应该致力于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世界和平、推动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真实-客观-公正-共情、美美与共的原则。中国式国际传播将为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贡献中国智慧。

(图/孙有中教授)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钱贤良围绕“新时代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工作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题,从网信智库研究、网络传播实践的角度分享了两方面的思考与观察。一方面,他认为,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实践、新表达,必然包括聚焦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需要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这五个维度包括坚持党管互联网、党管新媒体;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坚持“管得住是硬道理”;坚持“用的好是真本事”;坚持依法治网,以“互联网思维+法治思维”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

(图/钱贤良副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现代出版》副主编张毓强指出全球信息传播生态脆弱不堪,全球信息传播进入一个现代性的困境当中:流动性增强和高度碎片带来的全球性液态和风险社会,信息冲突性增强,可控性降低;信息容量输出数量与质量关系比例呈现出混乱状态,倍增同时带来沟通的倍增与沟通障碍的倍增;全球传播信息一律化、秩序化追求与完美社会、理想主义的“形象范式”发生冲突;主体性清晰稳定基础上的“共通价值”深度竞争逐步展开;各个国家传播治理的实践制度性安排和全球传播环境的技术张力持续增强;多元现代性的世界发展可能与一元现代性的冲突持续延宕。

(图/张毓强教授)

  重庆大学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意义出发,指出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由简到繁、不断扩张、急剧变革的过程,不仅需要如何构建的理论畅想,而且需要实实在在的理论建设实绩。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体系变革与创新的拐点,应着力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寻求概念体系的学术共识,一是进行基本概念(核心理念)的概念史梳理。从而使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日益硬朗、日益深化。

(图/董天策教授)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教授回顾了我国媒体融合的大致进程,指出媒体融合发生了从“同质性融合”到“异质性融合”扩展、从“数字化”到“数智化”升级,从“新闻+”到“传媒+”升维的变化,并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新闻传播学科的使命、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能力等问题提出了思考。

(图/姜红教授)

  《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通过对媒体融合结构性困境及摆脱路径的阶段性思考,指出理论尤其是中共媒体理论的创新的重要性,强调在数字时代,中共媒体理论要在互联网的底色下进行迭代,中共媒体理论所作用的范围,也应该适用于我们在大宣传、大媒体这个语境下实践的范围。

(图/朱鸿军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人民日报理论部原主任编辑肖伟光指出,基于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提高政治站位、立足中国实践、挖掘传统资源、回应时代课题、坚持开放包容,打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新维度。

(图/肖伟光教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主任马凌教授提出,全新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应该细分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舆论观、马克思主义宣传观,并应拓展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和马克思主义媒介观,“五观一统”体现了政治属性与科学属性并重,理论属性与实践属性相融。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来建设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与?民性。

(图/马凌教授)

  开幕式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副主任林溪声副教授主持发布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发展报告·2024年》。报告对2024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回顾,对“溯本清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研究”“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历程研究”“弘毅自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鼎新致远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全球视野 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明体达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等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提出了思考。

(图/林溪声副教授)

  11月23日下午,本届论坛举办了5场学术分论坛,包括青年论坛和研究生论坛,与会师生分别围绕各自论坛主题展开交流探讨,分享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实践的认识。

  此次论坛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创建9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沟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界业界管理层的桥梁纽带、研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问题的思想智库、服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究的重要品牌。《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发展报告·2024年》同时由澎湃新闻发布。论坛得到了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社会科学报、上观等媒体的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