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2023年6月22日刊发的整版特稿《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千万工程”20年实践激发世界回响》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该篇特稿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全面展现了20年来浙江省持之以恒推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而取得的具有历史性、开拓性、引领性的巨大成就。
文章立足国际视角审视中国实践,借外国人之口生动讲述中国乡村治理的成功故事,从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解读“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深远意义,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影响,在同类题材报道中独树一帜,获得广泛好评。??
发挥特色 立足国际视角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久久为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引领浙江山乡巨变。2019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走向全国,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实践路径。
2023年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20周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国内媒体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进行了大量报道。综合起来看,报道角度侧重展现变化、总结经验,内容侧重生态建设、产业兴旺,视野主要聚焦浙江,立足国内影响。
以国际报道为主,呈现国际视野、解读全球反响是《参考消息》的特色与优势。编辑部敏锐意识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选择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启动点,撬动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齿轮,破解了乡村有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而这正是当前全球关注和可资借鉴的重要话题。尤其在2018年9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获得国际认可,更彰显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重要抓手的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历程,与联合国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对全球农村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基于这样的选题角度考虑,2023年6月13日,《参考消息》编辑部向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提出约稿思路: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聚焦世界眼中的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梳理20年来国际社会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反响与评价,阐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世界农村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新路。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积极响应,认为该选题立意高、思路巧,值得认真采访、深入梳理、翔实阐述。2023年6月19日,记者稿件写作完成。6月22日,经《参考消息》编辑部精心编辑,长篇通讯《“千万工程”20年实践激发世界回响》以整版篇幅突出刊发,标题大气,图文并茂,其后新媒体平台广泛转发,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借嘴说话” 提升可信度和说服力
《“千万工程”20年实践激发世界回响》以全球视野独辟蹊径报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福浙江、引领中国、影响世界,侧重于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及“中国方案”带给世界的诸多启迪。
记者能在短时间内推出优质长篇特稿,得益于长期的积累与准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新华社浙江分社就一直关注其发展动态,这也让记者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认知持续积累,让相关报道早早摆脱了描述浙江乡村有多美的初级阶段,稿件的逻辑性、理论性明显高人一筹。仅在2023年,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参与采写的该主题相关稿件就有数万字,这也倒逼记者深入思考。
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浙江乡村建设成效,是报道立论的前提条件。近些年,浙江乡村风貌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认可,在国际上同样展现吸引力。特稿内容扎实,论述充分,既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方调研与颁奖认可,也有在浙江工作生活的外籍专家、企业高管、创业人员、留学生的代表性观点,还有国外游客、媒体见闻反馈,可以说既有普通人的直观感受,又有国际机构、专业媒体的评价,点面结合,从多个层面佐证了国际视野下浙江“美丽乡村”的吸引力。
对于普通外国人而言,能在中国生机勃勃的乡村看见“整洁的街道、多彩的田园、热闹的咖啡馆”,可谓“既贴近大自然,又有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设施”。联合国则这样评价“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将昔日污染严重的黑臭河流改造得潺潺流水清可见底,赢得了“激励与行动”类别奖项。
“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的点评既有高度,又有发展的眼光,可谓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践成果的最恰当评价。可以说,稿件通过海外人士、国际机构视角展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世界影响,“借嘴说话”提升了可信度和说服力。
理论提炼 阐明“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
特稿《“千万工程”20年实践激发世界回响》在总结成功经验、综述海外评价之外,进一步深入挖掘,进行理论探讨和逻辑解析,从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报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指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解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乡村、我们怎样建设乡村、我们要建成什么样的乡村”这一时代之问,多维度呈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全球乡村治理的启示意义。如此一来,整篇报道的立意更上一层。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从减少极端贫困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共同繁荣,从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到多元文化共存,乡村发展仍是当前全球治理的重要话题,也是突出难题。尽管全球正在经历普遍的、广泛的城市化,但乡村依然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环境类型,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
《“千万工程”20年实践激发世界回响》一文不避讳浙江乡村过去的“黑历史”,通过结合历史与现实全景式讲述浙江拉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历史大幕、改写万千村庄的命运、影响中国乡村未来的故事,着重呈现彼时浙江乡村陷入可持续发展困境,与当前全球乡村发展面临的环境、就业问题形成呼应,由此论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既让脏乱差的农村渐渐变美,更注重农村产业培育,表明在农村环境大幅改善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是可行的,也表明这项“中国方案”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
《“千万工程”20年实践激发世界回响》一文带来的启发在于:从国际视角去审视中国基层治理、经济转型、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就使其在全球具备了广泛参照的现实意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探索。
(作者陶德言系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田宝剑系参考消息报社专题编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