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息化技术变革天翻地覆,融媒体转型改革风起云涌,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传统传媒行业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流量争夺中全力探索以机制、技术、方法创新为核心的新路径,努力将发展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多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内容为王”的新闻逻辑。
AI入场,坚持智慧赋能
因内容生产流程复杂、台网融合不足等问题,电视新闻节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互联网流量比较有限。
随着改革的推进,如今,各级电视台在新闻节目的生产、播发中越来越注重创新科技的应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通过使用虚拟数字人产品——灵境数字人平台,对多名主播完成原型复刻。今年春节假期,杭州综合频道《杭州新闻联播》全程让AI数字人担任主播,“零失误”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视频在自媒体平台上获得很大流量。
灵境、DeepSeek等AI大模型进入电视行业,在提升节目内容生产质量、优化新闻播发流程等诸多环节发挥着显著作用。首先,AI大模型可进行自动化新闻素材整合,让新闻稿件实现自动化生成,提高电视栏目制作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其次,AI大模型能够对新闻素材进行智能化筛选、编辑、审校,让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时效性得到保证;再次,AI大模型能够识别敏感内容,降低舆情风险系数;最后,AI大模型可以在互联网用户画像、大数据、视频推荐算法等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帮助采编各环节优化新闻报道,提升受众满意度,提升新媒体平台流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AI大模型本地部署需要适应场景,这既要求采编播人员熟悉掌握不同应用的不同功能,强化在全流程各节点的把关职能,又要求采编播人员花时间对应用进行智能训练,让其加速适应本地化需求。
“抓住”粉丝,做强传播矩阵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新闻专题报道《对话长江——新潮逐浪》在10余个省市电视台播出并在其所属新媒体端口同步推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的数十个新媒体端口同期发布,阅读量累计过亿。数据证明,多家电视台和新媒体端平台进行集成式合作,组成传播矩阵,在输送优质信息内容的同时,可以实现传播效果叠加效应,在重大报道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传播优势。
坚持共建共享,广电主力军各有所长,通过多端发布实现传播垂直细分,推动新闻报道在网络信息中“巨浪出海”,密切联系了新闻节目和广大受众,形成了巨大的网络表现力和社会影响力。需要注意,电视台在进行新闻报道融媒体传播时,要进行柔性传播,推动“硬新闻软着陆”,站在权威、专业的新闻从业者角度,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切实让新闻报道接地气、有说服力,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近年来,网红IP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不少电视台成立了自己的MCN机构,利用粉丝效应推动流量增长,借助社交媒体实现台网融合突破。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MCN-Lightning TV集合当地主要广播电视媒体机构以及主持人、编辑记者、网红达人等上百个内容创作账号,在网络端持续发力。其中,这些账号对电视新闻进行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在爆款中占比较高,为其背后的新闻节目赢得了口碑。
电视新闻借力MCN矩阵,已成为台网融合的重要突围路径。
巧用平台,再造直播优势
当前,各家电视新闻节目坚持迎难而上、持续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抖音账号粉丝超3000万,相关指数也非常可观,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来自大象新闻对新闻热点进行直播的“吸粉”能力。从外延上看,这可以称为“电视新闻亚直播”;从内涵上讲,可以视其为电视新闻延伸报道。
“电视新闻亚直播”来源于电视新闻节目中庞大的素材库,由从业人员根据新闻敏感优先策略进行筛选,结合自媒体平台、直播间等客观条件和受众关注角度、社会影响力等主观条件进行采编播。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大象新闻聚焦这一热点,将影院客流变化情况搬上抖音直播间,同屏呈现票房榜实时动态数据画面以及影片精彩片花、制作人员访谈等内容,受到网友的广泛欢迎。在没有直播主持人的带动下,很多网友利用发言进行互动,形成上百个小话题,为电影上映和直播活动鼓掌喝彩。这样的“电视新闻亚直播”,高峰时期可以实现一天内观看人次破百万、“圈粉”数千人,且财力、人力成本极低。
在多年的探索和优化过程中,网络直播平台已从早期的野蛮生长转变为规范发展,主打“内容为王”。优质电视新闻节目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传播时,持续带动电视行业与直播生态共同向好发展。
(史谦 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