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庆,岭南大地必有醒狮助兴,历代相传、长盛不衰。我对此并不陌生,“无醒狮,不春节”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年俗风尚。但直至此次采访“零距离”接触醒狮,我才第一次深入了解其中门道,重新认识这项民俗活动。
舞狮分南北。南狮亦称醒狮,起源于广东佛山。佛山拥有数千支大小狮队,其中尤以黄飞鸿派系醒狮著称。设于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内的黄飞鸿纪念馆多年来坚持向观众开放醒狮表演,执掌承演狮队的正是黄飞鸿传人黄钦添。
腊月二十八是这支狮队在农历甲辰龙年的最后一个演出日。这天晨间寒意未褪,黄飞鸿纪念馆就已被里三层外三层的游人紧紧包裹。馆外的檐廊排起长队,队尾不断有新的游客加入,等待后几轮的演出。
演出后台,一众年轻的狮队成员正在加紧热身,当日首演即将“出洞”的红黄狮头摆放在一旁“候场”。凑近观察不难发现,狮头上有一个向前弯曲的狮角,其上用红绳绑着一根树枝。
在采访中,狮队教练叶俊城予以解答。经朱砂毛笔点睛开光后的狮头需绑上黄皮叶驱凶辟邪,久而久之叶子自然掉落,便只剩黄皮枝。经过“洗礼”的狮子被赋予招财纳福、辟邪镇宅的寓意,因此也有“摸摸狮子头,鸿运当头;摸摸狮子尾,从头顺到尾”等顺口溜在民间口口相传。每至新春,民众期盼通过醒狮表演,祈愿新的一年万事顺遂、吉祥安康。
锣鼓声起,旗牌亮相,演出正式开始。看着红黄双狮在身旁“出洞”迎宾,眼前画面与一幕幕闪回的记忆既相似又不同。
春节期间,祖庙的醒狮表演由平时的一日3场增至8场。上一场演出甫一结束,下一场便又准备亮相。
1月27日,广东省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内,曾玥(右)在醒狮表演结束后采访荷兰籍旅客丹·德温(左)。
“狮头”怎么模仿狮子的神态?“狮头”莫正熙时常观察家猫寻找灵感,争取在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模仿,以准确表达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展现狮子的内心世界。
“狮尾”有哪些动作要领?一个问题使几位“狮尾少年”放下手中餐食,饶有兴致地打开手机收藏夹,翻出同伴黄贤达的比赛视频,向我逐帧讲解他作为“狮尾”夺冠的高难度动作——梅花桩倒退5步360度转身。
扎根岭南,广东醒狮汲取佛山“武术之乡”的养分,融合南拳招式、舞蹈、技巧和音乐,动作刚劲勇猛又灵巧敏捷,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于一体。
“醒狮以武术为基础。舞狮之前需先练好武术基本功,武术的步行步法是舞狮的精髓,两者密不可分。”叶俊城说,为配合难度不断升级的技术动作,广东醒狮发展至今历经多次改良创新。
例如,梅花桩从沿用武术的传统木桩改为专门制作的钢管高桩,最高2.5米、最低1.3米,共21根,更牢固也更具难度。
又如,匠人不断优化狮头的制作材料,使其更加灵活轻便,同时在颜色上翻陈出新。据叶俊城讲解,狮头原以三国时期的人物为原型设置颜色,黄色是“刘备狮”,代表仁义、富贵;红色是“关公狮”,代表忠义;黑色是“张飞狮”,好战好胜。“后来慢慢出现了粉色、绿色、紫色、白色的狮头。但归根结底,不同颜色的狮头代表着仁义礼智信和忠勇,提醒后世不忘这些传统美德。”他说。
醒狮表演的台前幕后,各种声音、各地方言此起彼伏、交织碰撞,现场一直笼罩在喧闹热烈的气氛之中。擂鼓、高狮鼓、三抛狮鼓……抑扬顿挫的鼓音声声入耳。锣鼓是醒狮的动作信号,鼓音如何变化,狮子便如何舞动。踩着鼓点,醒狮高杆采青、过梅花桩等“重头戏”接连上演,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动作行云流水,引得观众掌声不断。
席间,南北方言交相喝彩时,偶尔有外语解说的声音传出。循声找去,佛山姑娘吴思韵正在用英语向身旁的荷兰籍男友丹·德温同步讲解醒狮表演的各个环节。她笑称飞机落地后的第一件事是“饮早茶”,第二件事便是来祖庙看醒狮。
“小时候我是坐在那里看醒狮的‘豆丁’(小孩),连这些鼓点我都还记得。”说话间,她侧身指向不远处的鼓台。一瞬间,我的目光随她的手指望去,仿佛也看见了儿时的自己。尽管已数不清新春随长辈到祖庙祈福的习惯坚持了多少年,也记不起背井离乡后已有多久没听见醒狮的锣鼓声,但那一刻我与感叹“时光穿越”的吴思韵深深共情,明白锣鼓响起时,年味解乡愁。
“舞狮为什么叫‘醒狮’?”演出结束后,一位外地游客找到叶俊城问。他答道,南狮原名为“瑞狮”,寓意吉祥如意。但在粤语里“瑞”音同“睡”,鸦片战争硝烟弥漫时,广府传人变“瑞狮”为“醒狮”,既讨意头,又增添觉醒、警醒等丰富意涵。
由“睡”到“醒”,一字之变的背后,是“醒狮醒国魂”的深情呼唤和“击鼓振精神”的深长意蕴。昂扬向上的醒狮精神早已熔铸于这项民俗活动中,沉淀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观众为之振奋。
作为一名文字记者,如何准确传递醒狮贺岁的鲜明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向海内外受众清楚讲述醒狮故事和醒狮精神,是我在落笔前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最终形成的稿件《(新春见闻)“无醒狮,不春节” 粤味年俗迎八方客》,以醒狮表演的精彩瞬间为全文纽带,串起舞与武、旧与新、南与北、中与外、归客与新客等辩证关系,立足本土特色和对外视角,兼顾现场感与文化味,首尾相扣、图文并茂。
此次“新春走基层”,我走近醒狮表演的台前幕后行进式采访,以“脚力”深入现场,以“眼力”捕捉细节,以“脑力”梳理脉络,并以“笔力”凝练成文。正是在践行“四力”的过程中,我以记者身份重新认识醒狮的历史传统和时代新枝,切身体会其作为岭南文化符号和民众集体记忆的澎湃力量,从中触摸文化脉搏和社会脉动,并通过文字报道对外传播。
最后一场醒狮表演结束时天色已暗。场边的人潮渐渐散去,吴思韵和丹仍不舍离开。“还有没有醒狮精神的存在?”吴思韵思索了一会,自答道,“我觉得是有的,这种精气神一直都在”。
那么,什么是醒狮精神?当我带着这个问题再次回到后台时,黄贤达不假思索地回答“喜欢就是精神”,簇拥在他周围的少年们也纷纷笑着应和“对,就是喜欢,热爱”。
脚下沾泥土,眼里有星光。为热爱奔赴山海,记者亦是如此。(作者系中国新闻社政文部记者曾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