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纵横传媒 >> 传媒研究
AI时代专业内容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
日期:2025-07-29 来源:央视网 字号: 打印本页

从几秒钟生成新闻稿,到关键词生成精美配图,再到一句话直接生成视频片段,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内容生产的全链条,内容创作的准入门槛在不断降低,“人人皆可创作”的时代似乎已然来临。这引发了新闻从业者普遍的兴奋与焦虑:兴奋在于技术为我们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空间;焦虑则在于,当技术趋于普惠,我们作为专业内容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AI时代,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源于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与专业判断。能够在技术浪潮中“立得住、传得开、走得远”的根基,是一种“不变”的核心能力——即发现、构建并激活统领全局的创新创意。央视网《AI奇谈》栏目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探索了在AIGC时代,主流媒体如何通过构建独特的“创意内核”来主导和驾驭技术,进而驱动正能量传播,找出一条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共生的新路径。

创新创意策划 驾驭AI创作的逻辑起点

一部优秀的AIGC作品,其起点必定是一个有力量的“核”。这个“核”是作品的根基与灵魂,缺失它,技术再炫酷也只是空洞的视觉堆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寻找“创意内核”的过程,往往是两种专业能力的结合:一是新闻人的“敏感捕捉力”,这不仅指对信息本身的洞察,更是对信息背后潜藏的情绪、矛盾与社会心态的敏锐嗅探。它要求我们能从复杂的现象中,精准抓取那个最能引发公众讨论的“点”,并将宏大严肃的主题,转化为普通人能够理解和共情的叙事。二是创作者的“跨界联想力”,这是一种打破思维定势的能力,敢于将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进行大胆“拼接”与“重组”,在碰撞中催生出全新的表达视角和艺术张力。

以“荒诞感”和“套壳叙事”解构复杂议题。对于时事热点与复杂议题,直接评论往往受限。此时,寻找独特的切口,以创意方式进行“转译”至关重要。

以短片《企鹅版“回答我”》为例,其内核在于精准捕捉并放大了“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清单中包含企鹅”这一新闻细节中的极致“荒诞感”。我们没有停留在事件表面,而是将这种荒诞感作为创意支点,采用拟人手法,让最无辜的“受害者”企鹅,模仿当时网络流行的质问形式,亲自对不合理政策进行“灵魂拷问”。“借荒诞反讽现实”,创新策划让一个专业的国际时政议题,迅速转化为易于传播且极具讽刺意味的创意产品。

《星际关税风云》进一步探索了“套壳短剧”模式。其创意内核是构建一个平行的科幻宇宙作为“外壳”,将现实世界的权力博弈进行“镜像转译”。现实中的贸易壁垒被转化为星际航道税,特定人物关系被映射为星际领袖的恩怨情仇。这种“异世为镜,照鉴今朝”的手法,不仅为敏感议题提供了安全的表达空间,更通过科幻的放大效应,激发了观众的解读热情,实现了传播性与思辨性的统一。

以“世界观重构”与“文化符号拼接”焕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题材如何避免说教,真正“活”起来,是主流媒体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的答案是,找到能让古老符号在当代语境下“起飞”的想象力支点。

《AI我中华》将34个省级行政区的文化符号重塑为一幅流动的现代版《千里江山图》,将宏大故事解构为具体的地域文化“积木”,为严肃的时政主题找到了一个轻盈的表达出口。央视网 供图

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AI我中华》,以AI为画笔,将34个省级行政区的文化符号重塑为一幅流动的现代版《千里江山图》。央视网将宏大的“中国故事”解构为一个个具体的地域文化“积木”,再通过AI的视觉奇观化能力,将其熔铸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数字画卷。这种处理方式,为严肃的时政主题找到了一个轻盈的表达出口,也为抽象的爱国情怀赋予了具象的视觉载体。

《宇宙龙舟大赛》基于“将龙舟赛搬到宇宙”的世界观,再套用“F1赛车式解说”的叙事框架。这一创意从根源上解决了传统民俗的在地化局限。八大行星战队、祝融号发动机、北斗导航龙头等科幻元素,以及粽子陨石雨、离骚能量波等“游戏化”的文化转译,让古老的端午节日在星际想象中彻底“燃”了起来。

以“小切口”和“情感共鸣”落地价值表达。重大节点的主题报道,易陷入“高大上”的窠臼。破局之道在于找到“小切口”,以真实的情感力量承载“大主题”。

《时光旗手》的创意内核是“以双重视角,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品以新中国首位升旗手胡其俊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让他与他守护的国旗穿越时空,共同见证新中国75年的辉煌。当历史个体与国家发展形成情感呼应,当AI弥补了历史影像的遗憾,技术便超越了工具属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桥梁。它没有空谈爱国,而是由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个人故事,触发了全民的家国共情。

《中国航天群英传》将现代航天重器与千年敦煌艺术进行精神链接,精准捕捉并放大了深植于国人内心的“中国式浪漫”。央视网 供图

《中国航天群英传》则在航天日这一节点,精准捕捉并放大了深植于国人内心的“中国式浪漫”。其内核在于将“现代航天重器”与“千年敦煌艺术”进行精神链接。从壁画中的“飞天”到现实中的“航天”,背后是一脉相承的探索精神。作品将国之重器转译为敦煌壁画中的神祇形象,配以被誉为“航天战歌”的背景音乐《玉盘》,成功将冰冷的科技成就,升华为一场感性的、带有神圣感的文化巡礼,完成了对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深情回应。?

激活创意内核 探索人机共舞的技术边界

有了“创意内核”这一“脑洞”,AI便从工具升级为必须倚重的“引擎”。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指令执行,而是一场“人机共舞”,是创意需求与技术能力之间不断对话、相互激发的化学反应。

让大胆构想倒逼AI潜能释放。央视网的实践证明:不是被动地使用AI,而是大胆的创意在反过来“逼迫”AI突破极限。从早期《AI我中华》的“图片拼接”式制作,到《中国航天群英传》追求“一镜到底”时,对特定工作流的探索,再到更强大的多图参考、多主体参考技术的应用,每一个新的创意挑战,都在倒逼记者去探索AI的新功能,去解锁其能力的边界。可以说,是记者的想象力,在为技术的发展指引方向、提出要求。

化“意外”为作品的点睛之笔。与AI的合作,必然会遇到技术的局限性与不确定性,而这恰恰为创作者留下了发挥空间。高明的创作者懂得如何将AI的“不完美”转化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制作《月背奇幻夜》时,记者要求AI生成“宇航员静静看向窗外”的画面,但AI却给出了一个带有明显起身动作的动态镜头,其视觉冲击力远超预期。记者并未视其为错误,而是果断围绕这个“意外之得”,修改了脚本与台词,让其成为一个镜头亮点。在制作《中国航天群英传》时,受限于当时技术,无法实现绝对流畅的“一镜到底”,成片带有一定的“顿挫感”。但这种由技术限制带来的“不完美”,反而与敦煌壁画斑驳、厚重的艺术质感不谋而合,无意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画卷式”视觉风格。

坚守价值本位 锤炼内容创作的核心能力

在AI创作的全流程中,从创意构思、提示词设计,到素材筛选、效果调试,每一个关键环节都离不开人的主导。技术光环之下,记者极易陷入“AI创作了什么”的迷思,而忽略了“是人在用AI创作”以及“为何如此创作”的根本性问题。当我们拨开技术的迷雾,会发现创作的本质并未改变。记者拼到最后,依然是内容、创意、思维与审美这些综合素养的比拼。

坚守价值判断与事实核验的底线。AI可以生成一切,但无法替代我们对事实的核验与价值的判断。在《星际关税风云》中,虽然是科幻“套壳”,但每一个设定的现实指涉性都必须精准,这背后是对现实事件的深度研究与精准提炼。在《时光旗手》的制作中,AI无法理解特殊政治符号,记者就采用“AI定构图+PS精修”的混合模式,确保国旗比例等细节的绝对准确。

锻炼深度转化的创意策划能力。AI无法凭空创造有深度的创意。在《月背奇幻夜》中,将“玉兔一号飙车”作为趣味情节,其灵感源于“玉兔号”完成任务后进行极限测试的真实事件。这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有趣网络梗的能力,来源于创作者对科技、文化元素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思维,这是AI难以企及的。

用人文关怀唤起情感共鸣。无论是《时光旗手》中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还是《中国航天群英传》中唤起的民族自豪,其成功都依赖于创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这个时代最真诚的情感投入。AI能画出最美的皮囊,但赋予作品灵魂的,永远是人的温度。

在AI时代,技术会越来越普及,但内容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掌握了多少款AI工具,而在于用人的大脑——捕捉信息、联想创意、共情大众、锚定价值的能力。AI是一个强大的引擎,而记者永远是那个手握方向盘的人。唯有将技术工具置于人文框架之下,将“工具理性”与“价值感性”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从“技术赋能”到“价值创造”的跨越,在守正创新中书写主流媒体的新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