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记者网 >> 纵横传媒 >> 业界动态
人民日报记者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贴地观察,凌空思考
日期:2025-11-19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 字号: 打印本页

11月6日,在第35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上,第35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辑何娟结合作品《立足关键时期,用好重要法宝》分享认识体会。

党报评论如何实现思想深度与传播效度的统一?如何让理论阐释既有高度又见温度?

我们刊发演讲全文,供交流分享。

 

在把握大势、拥抱变革中立潮头

第35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代表 人民日报评论部何娟

图片

大家好!我是人民日报评论部何娟。

首先,想分享一个热乎的任仲平故事。今年九三阅兵,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围绕这一重要论断,人民日报评论部组建15人团队,不到24小时拿出7000多字初稿,又在三天时间内数易其稿。从势在最大优势、势在康庄大道、势在磅礴伟力、势在世界潮流四个层次深入阐释复兴大势的“势”,许多人认为写出了大势气势,写出了深度高度,写出了灵秀与厚重。

从中,我再一次体会到了人民日报评论应有的站位和水平,也感受到了什么是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这只是人民日报把握大势、拥抱变革的一个缩影。《立足关键时期,用好重要法宝》这篇获奖任仲平,正是我们顺应时代变革、坚持改进文风的一个成果。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在推进伟大的实践创新。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实践只有深深扎根新时代、汲取丰厚养料,文章才有生命力、说服力、感染力。这里,结合改文风变革实践,汇报三点体会。

一是推进评论思想革新,力求“望得见远山的起伏”。

以大手笔写大文章,新思想是“指南针”,也是“营养剂”。只有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时代雄文。

这篇获奖任仲平,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聚焦“重要法宝”,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筋骨,贯通历史、现在、未来,从改革如何改变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如何影响世界的面貌展开,努力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写出思想的深度与力度。

从中我们感悟到,从“第一议题”中找选题,讲好故事里的思想,发时代之声、写国运之兴,居高声自远。

二是推进评论思维革新,力求“看得清深处的波澜”。

干事创业,思维方法至关重要。党报评论能否抓住读者,关键在于能否破除思维定式,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给人带来思想震撼和思维冲击。

今年4月的任仲平文章《为什么中国意味着确定性、未来性、机遇性》,从中治西乱的比较视野出发,用鲜活的事实和鲜明的观点,深入解析为什么中国能够给世界提供稳定性和确定性,世界眼中的中国为什么代表着未来和机遇。在美方滥施关税的特殊时期刊出,不少读者认为有力廓清迷雾、提振信心、鼓舞士气。

从中我们感悟到,回应思想关切,找到新的思路和角度,打开新的视野和空间,文章才能既解疑又解渴。

三是推进评论实践革新,力求“闻得到泥土的芬芳”。

实践是写作的源头。只有走出高楼、走进田间,既贴地观察,又凌空思考,文章才有生气与灵气。

在江西景德镇,从千年炉火看文化传承,感悟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践行;在江淮大地,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看产创深度融合,理解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今,评论员到现场成为常态,迈出去的步子,如同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化为了人民日报评论写作的颗粒度。

学,然后知不足。写,然后知本领恐慌。我们深知,使命无比崇高,挑战前所未有。挺立潮头,我们没有任何自满。改进文风,我们永远在路上。